公园城市思想的昆明后世博转型路径与规划 | ——以昆明园博会更新规划设计实践为例

金云峰工作室

2022-10-22

公园城市思想的昆明后世博转型路径与规划

——以昆明园博会更新规划设计实践为例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planning of kunming post-expo with park city thought

——Take kunming Expo Garden renew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as an example

金云峰  陶楠 庄晓平

摘要: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旧址,是20年前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最高级别的专业博览会的旧址,也是当时昆明辉煌的城市文化形象标志。时间的流逝,今日的世博园已是一个活力衰退、功能滞后、景观破碎、特色丧失的空间,亟需转型更新。本文以中国99世博会旧址的转型规划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公园城市”发展思想下,后世博地区的更新转型的规划路径,提出更新转型的四个规划策略:城园交融、混合模式、城旅交融、风貌重塑。旨在通过 “后世博”地区的转型更新,撬动昆明城市开启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同时,这种基于公园城市思想的城市更新路径,也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转型发展的经验:即从单一的公园建设模式转换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使得“后世博”成为整体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的杠杆和触媒。

关键词:公园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机更新;后世博;昆明99世博会

基金项目: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2019年开放课题(编号20190617)资助

Abstract: The Kunming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 Garden in China’s Yunan Province, was once an iconic landscape in the then prosperous capital city Kunming. It had held the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 in 1999, which was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the highest-level in the industry. However,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Garden has seen a drop in activities along with its outdated facilities, fragmented landscape and featureless space and now calls for a timely revit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ransformation planning of the Kunming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 Garden will be studied aiming to provide some general guidance for similar cases worldwide and contribute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integrated landscape approaches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 emphasis is how the post-EXPO areas of the same type can be used to stitch the gap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connect the development of itself with the whole city, accordingl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methods to rebuild a better new life” for the Post-EXPO . Four strategi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garden of EXPO‘99 China will be a lever to incite the Kunming city to turn into a new international regional center city in the future.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ommon Planning strategies of the same situation in the other post- Expo areas in the world. It will be a new catalyst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ity.

Key words:Park city; Public open space; Organic renewal; EXPO’99 Garden

1.引言

1999年,昆明举办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世界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云南省举全省之力集中力量筹办,创造了多项吉尼斯纪录。正是99世博会的举办,使得昆明城市建设空前发展,昆明第一次与世界接轨,让世界认识了云南。然而时过境迁,繁花似锦的展园和热闹的盛典失去往日活力,日益陈旧的设施和单一的功能业态,难以承载城市的发展需求。随着昆明城市的发展,世博园片区已经成为现代新昆明城市的核心区,其转型更新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2月,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城市建设思想[1]。“公园城市”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创一种新的营城模式,围绕有机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合理配置城乡各类发展资源,引导城市节约发展,共建城乡美好家园。

“公园城市”发展思想为昆明99世博园这一类后世博时代的城市地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项目正是基于公园城市发展思想的规划实践路径探索。依据公园城市思想,充分利用世博所留下的生态本底和丰富资产,把文化、产业、旅游复合功能等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注重区域协调、存量优化的有机更新规划。

2.“公园城市”下的更新规划理念

2.1 绿色导向与高质量发展

“公园城市”下的规划体现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那么,基于“公园城市”发展思想的更新规划理念,体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2];体现道法自然的合理布局;体现高品质开放空间构建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化、人性化、景观化和便利化的国土空间存量优化。从而在更新规划过程中,突出公园城市思想,实现城园交融、居住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

2.2 存量优化与“混合模式”

公园城市的发展注重存量优化、有机更新,积极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3],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禀赋优势,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好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多样性,避免千城一面、万园一景。

2.3 “有机生命体”的有机更新

2019年,吴志强院士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提出规划中要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维。“公园城市更重要的是整个生态系统、整个生活系统、整个生产系统,能够道法自然,学习自然生态的生生不息,能够充满活力与生命力,这是真正的要义所在”。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更新规划是可以从生态中学习智慧,统筹城市各个系统的共同发展,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更加注重共建共治、共同成长,构建健康成长的城市命运共同体。

3. 后世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困境

3.1 区位优势与资源本底

昆明99世博园片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距主城区 6km、东接空港区,是现代新昆明城市的核心区(图1)。并且其处于昆明主城东北绿楔与城市建设结合区域,是昆明主城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体现了昆明 “大三山一水”的生态格局。总体来说,世博园优良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是昆明打造高品质公园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世博园的区位条件分析图

图1:世博园的区位条件分析图

3.2 功能滞后、交通封闭、活力衰退

世博会结束后,所有场馆都被整体保留下来,世博园片区成为离中心城非常近的一个带围墙的专类大公园。然后,随着20年来昆明城市的发展,单一的旅游观光功能、封闭的公园性质,使得世博园片区活力下降。世博园内部无城市道路通过,园区较为封闭,片区交通疏解能力较弱。世博园与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并未形成完整旅游链,封闭的格局致使世博园发展遇到瓶颈。总之,单一的公园观光性质绝对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世博园急需敞开怀抱,融入城市及周边旅游资源,形成大世博片区开放格局,完成从“园”到“城”的转变目标。

3.3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空间的需求

昆明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沟通的重要窗口、交通枢纽。《昆明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其必然需要与之地位相称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品牌代表。

城市的文化形象空间标志蕴含了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传统、城市的生活格调氛围。其往往需要有形的空间载体得以反映,诸如重大文化设施、重大文化商业设施、重大文化景观商业艺术设施,以及城市的建筑风格、街区及广场等开放空间。考量国外先进城市发展轨迹与成功案例,21世纪新昆明城市形象标志应该是自然、文化、艺术、商业相结合的多元设施与空间。新版昆明总规中强调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在昆明城市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以花为主题的昆明“春城花都”特质。世博园片区本身的国际性和园艺性,以及基于“公园城市”思想的更新转型,将是凸显昆明“春城花都”休闲城市特质的方向选择。

后世博的现状发展特征分析图

图2:后世博的现状发展特征分析图

4. 公园城市思想下的更新规划路径探索

4.1 城园交融:从“封闭公园”到“公园城市”

昆明市主要商圈分布于市中心、南市区及北市区,但昆明目前缺乏具有吸引力、能够彰显体验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的城市功能产品。

打开园墙、更新世博,把新世博的文化、产业、旅游等融入城市建设,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生活的情景坐标。同时,积极融入北部山水新城、空港经济区、经开区构成的昆明城市东部临空经济产业带。大世博片区与主城实现联动,并通过产业转型、建设公园城市的新兴文旅增长极。从“封闭公园”到“公园城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策略:

4.1.1 融入城市东部临空经济产业带

利用优质的旅游资源、地处昆明长水机场进入昆明市区的“咽喉”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中转服务建设的力度,打造昆明与国内外交流的“主会客厅”,昆明乃至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融入城市东部临空经济产业带,实现区域整体定位提升,更新现状业态,积极发展文旅、文创、文商等产业,定位文化旅游康养综合功能,作为新昆明临空经济产业体系的支撑。

4.1.2支撑保障大健康休闲板块建设

大健康休闲板块(康养文化旅游发展轴):包括世博核心区、东白沙河片区、双龙片区。世博园是昆明东部康养旅游发展集群中的重要节点,此片区山水风貌优美,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正是发展休闲、养生、游憩、度假等大健康产业体系的绝佳位置[4]。与北京路商业主轴上的北部山水新城、北辰商务中心、联盟总部经济次中心等联动发展,发展度假休闲产业,打造世博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构建大健康休闲板块(图3)。

大健康休闲板块体系结构图

图3:大健康休闲板块体系结构图

4.1.3构建开放式网络的世博门户

整合世博核心区、东白沙河片区、双龙片区,构建公园城市的开放式网络结构(图4)。

首先,优化区域道路交通,支撑各功能区联系。强化与周边景点的联系。打通世博外部道路,实现由尽端到前端转变;提升世博内部道路等级,便捷组织区域交通体系。世博片区内增加与城市主干道相联系的园区道路,增加园区的交通可达性。

其次是发展多样化的公共交通,便捷组织区域交通体系。提升园内道路等级为城市干道,花园大道路段机动车交通采用下穿处理,合理的分离车流和人流,营造安全舒适的地面慢行空间;形成三位一体系统,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商务区范围内形成了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 在此基础上建立丰富多彩的慢行交通游览系统。

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4: 交通系统规划图

4.2 混合模式:从“分散单一”到“集聚复合”

4.2.1更新驱动和功能复合

世博园由景区内部分散的独立场馆蜕变为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提供更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服务。以“文旅、文创、文商”作为主导更新驱动,发展大健康产业,激活片区活力,整合旅游康养、生态示范、商业综合、娱乐休闲、高尚生活等多元“混合模式”,创造“公园城市”发展思想的核心承载区。依据公园城市思想,形成三大功能板块“混合模式”:文化体验版块、商业休闲综合版块和商业商务版块(图5)。强调多样的功能构成,通过片区功能的置换与提升,活力空间的塑造赋予腹地地区更强的吸引力和持续活力,将世博园融入新时代昆明城市生活。

“混合模式”的特色功能分区图

图5:“混合模式”的特色功能分区图

4.2.2差异化的城市更新策略。

在更新规划中,采用差异化的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图6)。对核心区域进行跨越式更新,突出“新”。 由政府主导统筹,实现整体转型。文旅、文创、文商等新功能植入,作为全新更新驱动。新建世博城市综合体,世博花海购物中心两大片区标志性建筑,同时根据世博地形特征,新建世博文化休闲中心、世博记忆博物馆两大生态覆土建筑,同时充分利用世博湖水景资源,以水串联世博各区域,打造世博湖心生态岛,以世博生态廊桥联结新老世博景观资源。对世博其他规划协调区,进行渐进式更新策略,突出“更”。以文旅产业为核心更新驱动,采用局部地块转型为主的方式,实现各个场馆地块逐步有机更新。总之,构筑一个动态的实体,在连接的生态网络内通过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人们的兴趣而成长,

世博核心区的更新规划图

图6:世博核心区的更新规划图

4.3  城旅融合:从“景点观光”到“休闲体验”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城市沉浸式文旅艺术商业,完成“景区商业”与“城市商业”的携手并进。以世博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积极衔接周边自然,人文资源,进一步打破单一旅游发展模式,提升地区的休闲旅游品质。推进世博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促进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互动,不仅可以为昆明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提升昆明市的城市品位;同时也可以依托昆明城市的其他资源,形成的强大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世博片区旅游发展带来稳定的休闲度假客源。打造休闲与城市、休闲与文化、休闲与生态、休闲与商务相结合的现代旅游休闲综合体[5]。打造四个系列休闲产品:

4.3.1 智慧城市都市游+城市休闲综合体产品

“智慧城市都市游”通过更有效的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更为灵活的旅游运营机制、更具潜力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打造一个健康、低碳、活力、智能的都市业态系统。“城市休闲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结合世博园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特点,智慧城市旅游综合体包括: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和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6]。

4.3.2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扩展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注重将文化与旅游结合,通过创意转化为市场认可度更高的旅游产品,是对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性产业。结合世博园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特点,智慧城市旅游综合体包括: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和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

4.3.3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周末休憩、生活休闲,都成为了城市休闲旅游的一部分,市民也有市内旅游的需求。项目不仅需要服务于对外的窗口性旅游,也将服务于对内的城市旅游,并且成为区域商业服务的重要有机组成。同时,项目将成为昆明市在文旅艺术方向的唯一名片。

一方面,充分运用世博本身的生态资源,融合自然、文化、商业、旅游、休闲、度假等要素,将世博园片区建设成为昆明东北门户旅游核心节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和森林旅游特色区,成为大世博后续发展的触媒。另一方面,塑造主题体验线路,将世博园以及周边历史遗迹、宗教传说、民俗活动等文旅/自然资源有机串联。通过景点串联,游憩休闲产业联动,促进城市活力区域的能级、功能、品味全面提升。

4.3.4 国际商务旅游产品

凭借紧邻昆明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借助土地极差地租所带来的城市用地拓展,为世博园片区注入城市活力,通过总部经济聚集商务人士,带动城市商务活动与旅游休闲的联盟发展。整合金殿风景名胜区、双龙片区、东白沙河国际生态人文度假旅游区自然资源,与世博商娱综合服务基地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商务旅游产业,并与世博森林形成景观资源互补,延伸商务旅游产业链。

4.4 风貌重塑: 从“旧公园”到“新地标”

4.4.1生态织补,缝合自然与城市

尊重片区周边自然生态条件,构建“公园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梳理世博湖及周边水系,联水城链;通过绿色廊道联系东部生态基底和西部城市区域;通过四季变换的花海,展现昆明“春城花都”之韵;以东部金殿森林公园及自然山体作为区域生态基地,构建昆明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另外,世博园片区内的文化设施与园林景观有机融合,通过生态网络和基础设施将所有的人造和自然元素联系起来,形成开放的空间结构,与周边功能双向性融合,形成城市与自然的可持续连廊。将绿色带入都市,将都市带入自然。平整整体发展,创造人与自然的动态互动。

4.4.2城绿渗透,打造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规划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景观节点系统,包括标志性入口景观节点、主要景观节点和一般景观节点,并通过片区内部主要景观轴线和景观通廊的搭接,形成城绿交融、绿脉渗透的生态格局。通过对花园大道、世博路等城市界面的分层空间处理手法,形成慢行系统、 立体开发的建筑,林带,港湾,草坪多层次景观,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塑造全新的城市界面[7]。通过充满活力的人行道、休闲步道,构成开放的、紧凑的、连通的慢行系统,联通高层建筑,创造丰富的空间结构,形成立体交往空间和一系列充满活动的活动节点[8],形成开放的绿色的城市公园系统。

4.4.3 景观重塑,打造城市文化形象休闲地标

从特色景观、生态建筑两个方面,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建设引领生态生活方式的新标志,打造春城文化休闲地标[9]。通过重塑景观风貌,提供丰富的绿地、公园、湖泊、瀑布、绿色屋顶、绿色通道,从而建设真正的公园城市;通过对建筑风格的控制和城市空间的设计,突出树立标志性地标;公园城市不仅重视生态绿色建筑,还要兼容亲切、舒适、富有体验感的空间,从而实现居住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

5 结语

新世博将被塑造成昆明城市的文化形象标志、新的地标、新的城市品牌,从而成为撬动昆明城市开启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杠杆和触媒。这类规划路径的探索,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后世博时代”的发展模板与转型经验:通过基于公园城市思想的“后世博”城市存量更新策略的实施[10],让世博地区“打开园墙”,不再单单是城市的“大公园”,而是积极主动的城市发展相融合,最终成为城市这个“有机生命体”更新转型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发力板块。新时代的风景园林,不再是“独立”和“隔离”的园林,也需诠释新的角色和审明新的定位——积极融入到整体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收录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黄玖辉,黄星诚.天府新区建设“大美世界文化名城公园城市”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名城,2019(04):50-53.

[2] 金云峰,杜伊. 本期导读:“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并存[J]. 城乡规划,2019(1):21-22.

[3] 金云峰,梁骏,王俊祺,等. 存量规划发展背景下郊野公园多地类用地性质与功能叠合研究——以上海郊区控规单元为例[J]. 中国园林,2019(2):33-38.

[4] 永树理.会馆遗址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7(03):163-166.

[5] 赵蕾.上海世博开放式旅游景区开发路径探析[J].上海经济,2017(04):26-31.

[6]姜波.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7] 金云峰,卢喆,吴钰宾.休闲游憩导向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策略研究[J].广东园林,2019(2):59-63.

[8] 陈栋菲,金云峰,卢喆.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控制探析[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1.

[9] 陈浩,张京祥,吴启焰,宋伟轩.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05):41-46.

[10] 杜长征,高璇,盖鹏.“后世博”时代昆明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策略[J].商业时代,2009(16):120-121.

作者信息:

1.金云峰,1961年生,男,上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景观有机更新与开放空间公园绿地、自然资源管治与风景旅游空间规划、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

2. 通信作者:陶楠,1988年生,汉,女,昆明人,在读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为景观有机更新与开放空间、园林历史与理论、乡村规划与自然资源保护。

3.庄晓平,1987年,汉,男,福建人,在读硕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与城市风貌。

相关推荐

首届白玉兰奖|上海音乐厅:建筑与音乐的完美融合,缔造视听盛宴

类型:建筑设计

设计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人居级

浏览:6882

北滘文化中心, 中国佛山

类型:建筑设计

设计公司: 嘉柏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普通级

浏览:9322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0
1 赞10 转发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