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省赤水市庙沱半岛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策略研究

金云峰工作室

2022-10-22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省赤水市庙沱半岛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策略研究

Study 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Miaotuo Peninsula in Chishui City,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金云峰1  丛楷昕1  姜思羽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根据贵州省赤水市庙沱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却逐渐恶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等特点,指出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产业单一及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特色缺失及景观优势下降等问题。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基于,使生态治理和产业转型相互促进,提出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转型策略,通过研究庙沱地区产业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策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空间布局等四项内容,将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特色的“竹产业+旅游业”的融合性产业模式。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达到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产业转型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2019-2020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编号0100104500);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20190203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Miaotuo Peninsula in Chishui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tourism resources are enriched, b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deteriorating,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backwar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re pointed out. The contradiction, the single industry and low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lack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cline of landscape advantages. Through the basi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re mutually promoted, and  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dustrial planning strategy,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space layout in the temple area, Combine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build a unique industrial model of “bamboo industry + tourism”. While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achieves the dual purpose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一 前言

随着党十九大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涉及农民生存生活的环境问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学科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贵州乡村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区位、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相较于其他地区发展缓慢。但随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和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推荐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开始明确了贵州省开展生态旅游的具体部署要求,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开展生态旅游的扶贫工作,计划培育和发展一批开发建设水平高、运营管理发展好、示范带头效果强的旅游项目。其中,贵州省赤水市庙沱地区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遇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

二 庙沱半岛基本概况

庙沱半岛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赤水河西岸,周边三面环水,北侧和东侧紧邻赤水河,分别与复兴、文华相望,西面是大同河,与切角半岛相对,南面与毕架山山脉相接。总占地面积64 hm²。距离赤水市区核心地段仅7 km,距离大同古镇1 km,是未来赤水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经济来源大多来自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周边主要为山林地,有少数村落住户分布周围,人口密度较低。

所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贵州省规划旅游路线辐射区内,沿城市道路可直达丙安古镇、天台山景区、四洞沟景区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见图1)。南北交通往来便利,已建成丹霞大道、凤凰大道等旅游快速路;新建成的通村公路已有3354 公里。同时,其旅游资源富集。一是自然禀赋优越。半岛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65%,同时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资源包括竹林、桫椤、瀑布、丹霞;其次内现存有红豆杉、银杏、桫椤等珍稀植物。二是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资源受到了巴蜀文化和贵州夜郎文化的深远影响。独有的竹产业文化和红色文化也是其地域特色。

图1 庙沱半岛区位分析

三 庙沱半岛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一)庙沱半岛生态环境现状

庙沱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植物类型以亚热带次生和原始森林、农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原始落叶阔叶林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残留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农田以水田为主,旱作农作物主要种植在山坡或山缘高地上。其生态环境是由山体、水域、人工梯田、丰富的湿生植物种类和完整的水生群落组成,是中国亚热带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整体上生态结构功能齐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大型山体开垦和排水工程的建设、建立水库及水坝等原因,导致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的不断转化,自然湿地急剧萎缩和人工湿地的迅速增加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 水质轻度污染

庙沱半岛三面环赤水河,其中赤水河污染中工业污染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是最主要的排放源,赤水河河段剖面的多样性指数为2.3,细胞密度为2.10×106cells/cm2[3],水污染较轻。但由于存在污染物排放、工程抽沙、建桥等情况,破坏了原有河体,一些对水分干扰敏感的藻类不易粘附,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水质的污染程度变高。

2 生态多样性破坏

庙沱半岛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较高,物种多样性也较为丰富。但随着人工竹林果林的不断扩张,林下空间趋于单一化,空间层次简单化,植物种类单一,竹产业目前占据区域内的大量空间,逐渐取代本土植物并导致陆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水土流失加剧

庙沱半岛地形相对分散,科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部分分布,土层薄,水源涵养能力有限,工程缺水较为严重,湿地资源相对脆弱。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的77%降至目前的65%,加上过度的陡坡垦殖,导致部分山体裸露,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965.5km2,年均侵蚀模数1800—2800t/km2,造成水土流失为0.647—1.013万吨。

(二)庙沱半岛产业发展现状

1 主导产业现状

庙陀半岛现状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中竹产业占据最大位置,水产养殖业和基本种植农业作为次要产业。其所在的赤水市是我国著名竹产地,是首批原国家林业部命名的国内十大竹乡其中之一。庙陀半岛现有竹类约 25 属 300 余种,主要栽培经营品种有撑绿竹、毛竹、慈竹、方竹、苦竹、绵竹、硬头黄等[4]。

当地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没有集约化重工业。区域用地性质以竹林、农田、林地、荒地为主,其中农田主要分布在山谷区域,主要以梯田、水田形式,为季节性泛滥农业用地。山地区域主要以竹子、乡土林、果林、荒地为主,其中竹子、乡土林面积较广。(见图2)

图2 庙沱半岛用地性质图

2 旅游业现状

目前庙陀半岛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其优势在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且尚未经过度开发。其位于浅丘地貌,地质多为页岩,整体工程建设条件良好;三面环水,东西北皆可通航,南侧关庙公路经关滩大桥与赤叙公路相连,道路四通八达;

整个区域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是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投资回报收益。赤水市政府已对该区域高度重视,意将其规划为一个具有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户外体验的综合性旅游基地。

四 庙沱半岛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危机

(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庙陀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上世纪90年代,赤水市大同镇庙沱村的九个村民组,共1268人对庙沱半岛及周边地区获取了2430余亩耕地的同时,对庙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不断增加,以至于陷入贫穷与破坏的恶性循环。90年代中叶,随着竹产业和其附属产业的增加,生态环境不仅面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还要面临工厂加工的原料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剧。而如今,生态恢复试点项目已于2010 - 2013年在赤水市实施,但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控制和管控能力,生态保护和执行力度不足等原因,又过分追求于经济的发展,没有将环境承载力纳入考虑,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在日益增加,旅游质量降低。

(二)产业单一及经济效益低下

赤水市致力于推广竹产业后,已先后建成375家竹类加工企业,虽然竹产品加工已经初具规模,但竹林可利用率不高,竹原料运输主要采用人工方式,成本较高但效率低下,产品加工也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程度较低,与市面上其他竹产业相比竞争力不强。以竹产品销售为主的市场营销也较为落后。

(三)特色缺失及景观优势下降

农产业和旅游产业中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壤环境的退化。多样化的生态在庙沱地区内呈较为均质的分布状态,山、水、林、田等生态元素虽然随处可见,但缺乏景观价值,并且有在视觉效果高度同质化的倾向,区域生态环境特色彰显不足。此外,景观潜力挖掘和庙沱区域生态环境的特性化发展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五 庙沱半岛的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策略

(一)庙沱半岛的生态治理

1治理水污染

修复受污染的水域,对庙沱区域已污染的水域,采取清淤和植物吸收等措施,实现污染物转移,恢复到地表水3类水质标准;加强湿地的治理力度,建设污水拦截净化系统,所有赤水河河水通过河口表流湿地系统进入庙沱;加强对赤水水质的监测,建设水质监测站[7]。密切关注赤水的水质污染与水资源问题;推广生态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禁止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畜禽集中管理养殖场,推进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

2生态多样性保护

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如黑颈鹤等,建立土地巡护道路,湿地巡护栈道和鸟类繁殖栖息地。水禽繁殖区、生境岛,清除现有2hm2面积的空心莲子草,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在庙沱湿地区域建设湿地植物19.25hm2。

3开展生态建设

一是恢复面山植被。在河底,将建设排洪沟和排水沟;在半坡地,种植果树和经济林,采取微地形和保土耕作等方式减少土壤侵蚀; 在山顶,对竹林进行封禁治理模式;在河两岸的耕地上,采用“经果林+作物栽种+保土耕作”方法。根据实际对其他类型的土地进行保护,使区域内土壤侵蚀最小化。

二是治理水土流失。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与特色产业竹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市政府划定的生态修复治理区,开展大规模育竹工程,将其与林下旅游,竹林探险相结合。与此同时,与庙沱半岛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母竹移植、修枝疏伐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复合林草防御结构,在生态治理区借助力量,帮助竹林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治理水土流失。

(二)庙沱半岛产业转型策略研究

1 产业多元化导向定位

根据产业村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分类,可以将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主导型和较为均衡的综合型[5]。目前庙陀地区面临由“农业主导型”向“较为均衡的综合型”转型的问题,单一产业逐渐向多元转化。通过发展以竹产业为主导的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庙陀人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带动庙陀的经济发展。

2 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

在进行庙陀半岛的产业规划时首先需要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当地环境资源条件为基础,结合当地居民意愿,考虑生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因此针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出以下措施(具体产业结构模式见图3):

图3 庙陀地区产业结构规划图

(1)确定以竹产业为基础的生态休闲产业的主导地位,基于场地地理及自然条件,优化当地竹类及其他作物的种植结构及种植层次,形成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拓展相关产业链,将生产种植、精深加工、文化体验、观光旅游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形成生态化运作机制。

(2)控制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产业,恢复原有林地和耕地,保护湿地系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3)当地发展以“竹产业+旅游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利用竹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湿地生态游览等吸引外地游客以带动旅游经济,从而促进庙陀半岛的经济发展。下面具体说明关于“竹产业+旅游业”模式运作过程。

①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  

与相关工艺机构联合,以艺术为推动力,积极创作竹文化艺术新作品,开发出竹笋食品、竹纤维制品、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质结构材、竹木机械、竹质生物制品、竹质装饰材等八大系列产品。

②延长竹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  

以竹类种植为中心,发展竹衍生产品链及竹林休闲旅游,举办竹产品贸易博览会,开发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海游和农家乐、民宿等产业。

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庙陀区域区位环境及客源质量较好,主要客源均在 2 h 车程范围内。目前,庙陀区域旅游服务业收入占区域 GDP 的比重较低。通过对规划区进行适建性分析,结合庙陀本土自然及文化资源,分析庙陀地区客源需求,生态保护先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6]。规划将依托庙陀湿地风景区,在该湿地风景区核心区内培育旅游度假项目,形成优势互补与差异化发展,完善庙陀半岛的旅游产业开发层次;融合旅游与竹产业;引导开发特色竹文化旅游产业,以达到增加旅游收入、增强第三产业外溢效益的目的。可以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同时突出生态文化、森林文化,以竹造景为主要景观特色,集竹林生态观光、竹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竹文化体验区。

3整体产业空间布局

在庙陀半岛产业空间布局上采用“点—园—轴系统”发展模式(见图 4)。以水域为依托贯穿整体园内湿地廊道作为湿地水域轴,各产业点分布于轴线周围。同时结合区域环境、交通组织、地形等要素将整个庙陀半岛旅游区域划分为五个游览园区:竹文化园、湿地观光园、红色拓展园、民俗乡野园、观鸟亲水园。将产业点与游览园区相互结合,促进“竹产业+旅游业”产业模式的发展。

图 4 产业空间布局

(三)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融合

1产业转型机遇促进生态治理

庙沱半岛地区在乡村振兴理念的引导下,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为打造一个开发建设水平高、经济管理发展好、示范带动效果强的旅游项目,构建了特色的“竹产业+旅游业”的融合性产业模式,提出机遇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转型模式,充分体现生态脱贫、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庙沱地区基于产业转型的契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结合竹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

2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转型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出行,想远离城市的喧嚣踏足乡野,也有更多的游客开始崇尚健康、理性、自然的旅游方式,所以乡村生态旅游成了城市游客的不二选择。乡村休闲型旅游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可以满足现代游客追求自然、个性、正能量的心理需求,形成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毋庸置疑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乡村旅游更能吸引游客的喜爱,通过消费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的优化转型。

六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区域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是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升级的必要要求。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核心。乡村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在提出产业发展策略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治理。在贵州省乡村产业转型中,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要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外,还要基于乡村的整体风貌环境,考虑乡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庙沱半岛为例,针对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产业结构单一且经济效益底下等现存问题,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现有的特色产业,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着手产业转型的相关策略。庙沱地区的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能有效解决该区域产业发展问题,并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可为相关区域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志敏.贵州喀斯特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3):19-21+157.

[2] 张玲玲. 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3] 张姚钰.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生态保护发展策略探索——以张家口市崇礼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1.

[4] 沈晓君,张翔.赤水市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8):162+164.

[5] 徐小东,刘梓昂,徐宁,张炜.多元价值导向下的产业型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东三棚特色田园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05):40-48.

[6] 金云峰,周艳,吴钰宾.上海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路径探究[J].住宅科技,2019(6):58-63.

作者信息:

金云峰,1961年生,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景观有机更新与开放空间公园绿地、自然资源管治与风景旅游空间规划、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

丛楷昕,1997年生,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

姜思羽,1998年生,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相关推荐

札幌大通公园皇家花园CANVAS酒店:日本首座混合木材高层酒店

类型: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设计公司: 三菱地所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人居级

浏览:7113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0
1 赞10 转发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