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金云峰:提高城市“颜值” 塑造城市“气质”

金云峰工作室

2022-10-11

访谈.jpg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让“半城山水满城绿”城市风貌烙进人心,并大力开展“江河两岸、沿路两边、高架桥下”景观提升,同时推进东平河水轴线高品质滨水空间建设,构建城市景观廊道和城市门户新形象。

建设城市风貌提升城市“颜值”,是打造高品质城市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作为制造业大市、岭南水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如何利用好自身特点做好城市风貌建设?对此,《理论周刊》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金云峰教授,分享其对佛山城市风貌建设的建议。

人物简介.jpg(1).png

金云峰,同济大学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技术委员,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专家委员。从事专业工作近40年,提出“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为景观更新与公共空间、人民城市与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地与文旅发展,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负责《西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绿地建设规划》《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等实践项目并分获全国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用城市色彩表达城市个性

对城市景观的更新与改造,不能只聚焦于一隅之地,而要从全市角度、历史长度以及当前“存量”来思考与之相匹配的色彩。

《理论周刊》:近些年来,“城市色彩”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再度被提起。您认为如何形成一座城市色彩?对佛山有何建议?

金云峰:此前城市规划中更关注建筑色彩,强调的是建筑立面的‍颜色,特别是对处于建筑群中的建筑会有协调的颜色要求。如今我们追求的城市色彩涵盖范围更广,除了建筑色彩外,还包括城市的光影、植被、道路、公共设施甚至是户外广告牌等。除了这些硬件外,城市中人们的活动也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里的直接体验,以及提到这座城市时联想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在这座城市色彩概念的范畴之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高速发展中确实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我们追求城市色彩,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切换到城市内部的视角,强调城市色彩的塑造,本质上也是提高城市品质的一种必然要求。城市色彩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活质量,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品牌,更传递着一种城市的精神,它也会潜移默化生活其中人们的审美感官、精神面貌。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城市个性,以色彩点燃城市生活,也是我们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佛山要如何形成自己的城市色彩?首先要基于佛山自然条件的“山水色”、历史文化的“水乡符号色”以及地域特点来寻找城市的主色系。城市色彩的塑造不能脱离城市记忆,但在彰显城市传统的同时,也必须与现代的城市特点结合起来。传统色彩的应用要体现出现代的生活,尤其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市主色彩、辅助色彩还是点缀色彩,都要让市民感受到现代的因素。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水乡,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制造业大市,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打造一座具有岭南风韵、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大都市。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存量时代”,城市总体层面的布局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色彩的运用与更新必须更加注重精细化、在地性、可操作性,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同时,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更新与改造,不能只聚焦于一隅之地,而要从全市角度、历史长度以及当前“存量”来思考与之相匹配的色彩。当然,城市色彩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运用,需要与各种承载物结合起来,跟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

城市风貌建设要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下“绣花功夫”,把历史文化遗产从过去的标本式保存转为对文化空间的全方位保护与合理利用。

《理论周刊》:佛山作为岭南水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造业大市,怎么利用好、结合好这些特点做好城市风貌建设?

金云峰: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水乡特色浓厚,同时又有较强的工业气息,这些都是佛山的城市记忆,‍‍在做城市风貌建设尤其是做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要素。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等目标。而要做好城市的风貌建设,关键点恰恰就在于能否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佛山城市风貌建设,既要体现岭南文化的魅力,又要展现出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品质,这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要做好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下“绣花功夫”,把历史文化遗产从过去的标本式保存转为对文化空间的全方位保护与合理利用。除了激活物质文化空间,比如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工业文化遗存等,还要激活非物质文化空间,比如一些城市重要历史记忆场所、传统活动或仪式场所等。这些非物质文化空间场所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办展以及打造主题景区、文化街区等方式来呈现。

岭南水乡是佛山从古至今的一大特点,比如佛山古八景中就有南浦客舟、汾江古渡等与水息息相关的景色。现代的佛山在老城区有汾江河,在新城则有东平河,特别是东平河更是被定位为城市的景观廊道和城市门户新形象。以河水为主轴,做好河道两岸、江心洲的生态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是佛山打造“半城山水满城绿”城市风貌的重要途径。目前广东也正在开展碧道建设,佛山如何抓住机会,与之对接好,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虽然没有直接观赏的价值,但它为我们展示了佛山工业化的进程,可以赋予其留住城市记忆的使命,展现佛山生产、生活的风貌,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利用“边角料”做好“微更新”

对于像高架桥下这些“边角料”空间的改造,尤其要跟周边的社区结合起来,跟周边的市民步行可达的生活圈结合起来,做到既可深度体验又简单有趣。

《理论周刊》: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以及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大力开展江河两岸、沿路两边、高架桥下景观提升。对这些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提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金云峰:近些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了“微更新”的概念,强调不需要对原有建筑或空间进行大拆大建,而是改造城市的“边角料”。对于像高架桥下这类“边角料”空间的改造,尤其要跟周边的社区结合起来,跟周边的市民步行可达的生活圈结合起来,做到既可深度体验又简单有趣。比如,我们不仅可以建城市级的绿道,也可以建社区级的绿道,虽然社区级辐射距离没有市级远,设施也许也没有市级好,但在服务社区居民方面有更大优势。实际上,对公共空间的改造是近些年来城市建设与更新的重点,而公共空间改造要点是注重其功能性的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市民有更强烈的感知与获得感。这种公共空间的治理,本身也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以开放性与非排他性作为改造的优先原则。近年来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对于公共空间改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前我们提升城市“颜值”更多的是强调绿化的数量,而在公园城市的理念下,更注重休闲空间的功能在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在对公共空间改造时也要适度超前,要从未来生活与城市发展的角度提供更多功能,以期带动旅游业、商业乃至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理论周刊》:您提到了公共空间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功能,那么,在城市风貌提升过程中怎么实现视觉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金云峰:在城市风貌建设中,景观确实是重要部分。因此,视觉性确实是城市风貌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景观设计只需要做“好看的空壳”。

实际上,任何视觉性空间的形成,都需要有功能性作为支撑。这种功能性既可以是具体的实用性功能,也可以是精神需求上的功能。比如,我们能通过一个没有实用功能的雕塑来表达我们某些情感。城市风貌可以成为链接人们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可思可感的艺术化,来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与精神追求。此外,城市风貌的表现具有较强的张力,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官作用于心理层面,比如激发人民对美的追求。因此,建设好城市风貌,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表现力和凝聚力。

城市风貌的塑造除了在建筑上要服务于功能与形式外,也要跟周边环境相结合。因为‍光有建筑而不与周边的环境结合,也形成不了城市风貌。这要求我们在规划阶段就要有系统的思路,秉持着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追求,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城市的理念做好规划,最终通过城市颜值的提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编辑/王琦玥


相关推荐

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石鼓特色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类型:规划设计

设计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居级

浏览:14118

万科 · 涉步大黄鸭雕塑项目

类型:景观设计

设计公司: 上海灏烁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艾景级

浏览:5846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0
2 赞10 转发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