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
编者:魏玉栋主任应邀参加2023首届中国和美城乡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演讲。随后,他接受了世界人居眼采访组的现场采访。当被问及对乡村振兴的看法时,魏主任表示:“乡建因参与而美丽。” 他进一步解释道,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魏主任还提到了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魏主任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和进步。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说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重新定义城乡关系?
魏玉栋: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不断往前推进,我们对城乡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对城市和乡村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科学和准确。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则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政策思路和理念在不断调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会议中,党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发展阶段乡村建设的新特征和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某种角度上,是在重新定义城乡关系。具体而言,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二是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三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一体两面,和美乡村建设应当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构建城乡共同愿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衡量乡村振兴效果的“标尺”是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是乡村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参与?
魏玉栋:乡村的主体是农民群众,主人是农民群众,建设过程自然要让他们充分参与,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才是乡村振兴之道。
乡村振兴,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农民是这方水土的主人,不管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还是其他的社会组织也好,都要清楚这一点,主体就是当地的群众。怎么理解“主体”?我的理解是三句话:体现农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农民的主体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总结成一句话,乡村振兴这事得以农民为主。
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怎样落实这一点,是要有一系列具体体现的。现在很多地方做乡村规划,一般是这么一个流程:政府招标,规划公司投标,中标后派几个人去调研一下、座谈一下,回去弄出一个规划文本出来,修改几次后,最终过审后就实施了。接下来的建设也是这么一套,只不过是规划公司换成了建设公司。整个过程中没农民什么事。既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也没让他们参与建设,更没让他们从政府投资中得到些收入。他们可是乡村的主人,如此对待主人,主人能满意吗。乡村振兴应该是民心工程,而不能做成民怨工程。这些都违反了中央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振兴中怎么落实?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让农民群众对振兴事务的全范围、全流程性的深入参与,让全体农民群众都从中有收益、能受益,从而在乡村实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目标和效果。
一定要真正的把农民当主人。乡村振兴不是一味地“给”,其着力点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在之前的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使劲干,农民群众在旁边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没有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维护农民的主体利益,没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活儿干了不落好,得不到群众认可。乡村振兴不能再延续这样的老思维、老路子了。
那么,乡村振兴过程中到底如何体现农民的主体性,我做了一个模型,可以供各地参考。可以把乡村建设事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项目,比如说要修个水库,要修条高等级的公路,要做一座比较大建筑,或是一些其他大型的基础设施,老百姓自己干不了,得有资质的人来做,这就要有招投标,必须工程化;另一类是小的一些建设,这些建设基本上农民群众自己就能干的了。只要他们自己能干的就交给他们干,只要是参与干的就能拿到补贴收入。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通过干活儿能从政府投到乡村的钱里得到一块儿收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通过直接参与建设能提高主人翁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是第一类需要招投标的大型项目,也并不是与农民群众没关系了,需要征询群众意见的得征询他们的意见,能让他们参与建设的就让他们参与建设,也要贯彻“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思想。我觉得这样才是乡村振兴应该有的样子。
记者:乡村振兴,资金是关键。既需要真刀真枪地干,也需要真金白银地投。高标准建设乡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本支撑?乡村靠什么来吸引资金呢?
魏玉栋:目前,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块。
第一块是财政资金,就是政府财政支出,一般是以财政项目形式下来的。我认为主要是起到一个保底和撬动作用,主要用来投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同时,对一些关键行业、重要节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等进行特定的帮扶和支持。很多情况下,乡村振兴中的财政资金也是杠杆资金,能对社会资金的投向和投量产生一定的撬动、引导作用。
第二块是金融资金。金融资金又分三部分,一是政策性金融资金,像国开行、农发行,他们很多资金都属于这一块,相对而言,就是利息会低一些,贷款周期会长一些,但是他们对用款的方向、使用的方式等会有明确的要求,比较严格;二是商业性金融资金。我们国家的四大行都跟农业农村部签了战略合作协议,都成立了专门的涉农资金管理部门,都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金融产品;三是保险和基金。涉农的一些保险与基金,这几年发展特别快。当然保险也有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之分。
第三块是社会资本。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公司,这几年纷纷进入到乡村振兴领域。他们投的方向以三产居多,当然一产、二产也投建了一些标杆性的项目。这块资金会慢慢成为乡村建设中的骨干资金。
第四块是农民群众自己的钱,包括村集体的所谓的三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投入。
未来,乡村建设的资金主要可从三方面挖掘潜力。首先,是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需要大力度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今后需要出台更多、更优惠、更全面的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怎么体现?这是最主要的体现。目前财政资金效率不高,重复投入、无用投入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是需要尽快改观的。其次,是激发社会资金支持力度。现在社会上的资金很多,包括银行的资金、企业的资金。这些资金如何参与乡村建设,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激励体系和环境。他们投了一些钱,不只回报不理想,甚至所投资金和项目缺乏基本保障。再次,是调动农民资金参与力度。只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群众就会自发地投入乡村建设之中。从全国来说,目前,这一块儿还基本没有启动。一旦撬动起来,这股力量是巨大的。
记者:您说过“振兴”的背面是“改革”,您也多次提到乡村振兴要有“短板意识”。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话?
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的三农事业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当前既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又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奔着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改革,别无他法。因此,我才说“振兴”的背面是“改革”二字。问题,通过改革来解决;困难,通过改革来克服;险滩,通过改革来度过;动力,通过改革来提供。而改革的实质是创新。乡村振兴的过程实际是一种系统创新的过程。乡村振兴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具有创新性,不是以前工作的简单延续。因为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客观环境不一样了,群众的需求不一样了,遇到问题不一样了,工作的内容不一样了,方式方法自然也应该不一样。只有一条路能解决乡村问题通向乡村振兴的未来,那就是创新之路。而创新需要在思想上充分准备、在理念上腾笼换鸟、在政策上破旧立新、在行动上勇于探索。
2017年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在“补短板”。脱贫攻坚是补了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短板,乡村振兴则是在补剩下的乡村里的那些短板。当然,这些短板涉及到乡村里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些短板的修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优先顺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因此,“补短板、强弱项”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而能否对“短板”和“弱项”进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是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和进程的重大问题。
乡村振兴主要有三大板块: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每一个板块都有其弱项和短板。譬如育种行业,虽然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了98.75%,但水果和蔬菜相对低一些,蔬菜种子行业国产化自给率为87%,有的个别品种只有30%左右。在发达国家的种业已发展至4.0育种时代的当下,我国种业仍处于2.0杂交育种时代与3.0分子育种时代之间。再譬如农产品加工,目前整体来说,我们的农产品加工率是偏低的,加工转化率只有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仍不普遍。在乡村建设中,我觉得最大的短板是理念。如果建设很快,但理念跟不上,那整个乡村建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且已经在不少地方出了不少问题。譬如规划过程中简单照搬城市那一套的问题,譬如有的地方厕所革命中“一刀切”地全部改成水冲式厕所的问题等。 乡村治理当中也存在一些短板,法治在一些地方没有起到兜底的作用,同时,自治的空间和发育我觉得还很不够。
记者:时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正有序开展。您曾多次提醒,在乡建过程中,要谨防“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乡建马太效应”,具体怎么回事?
魏玉栋: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一个词,大概的意思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者通吃。这种效应在当前的乡村建设中也是存在的,我称之为“乡建马太效应”,具体表现就是过多的财政资金、政府资源集中到一些名村、名镇、名项目上,而更多的更需要这些财政资金、政府资源的普通村镇、项目却得不到,从而让乡村建设变味为“造盆景运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它并没有引起重视,至今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还美其名曰“不撒芝麻盐”。
之所以说它是错误的,是因为这种作为完全背离了中央精神,尤其是背离了前面提到过的“补短板”意识。乡村振兴不是去振兴几个名村强村,其实名村强村人家发展得很好,不需要政府再去振兴。即使是做试点、树样板也是为了探索出一套模式和经验来,这套经验对相同类型的乡村能够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是为了让更多同种类型的乡村得到借鉴和发展。
“造盆景运动”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在人民群众和业内人士心目中的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记者:乡村之美,离不开乡村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美在简单、美在浓浓的乡愁。乡村振兴过程中,怎样保留它的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以破解“千村一面”的同质化?
魏玉栋:美丽乡村建设从2013年推向全国以来,确实一直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如何理解乡村的美、到底怎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乡村的美又有怎样的价值。
作为一个形容词,“美”其实是一种感觉。乡村的美丽过程就是把当地乡村那种特有的美的感觉打造出来的过程。因此,不是只刷刷墙、铺铺路、栽栽树的那种表层化美,不是到处复制来的那种抄袭美,也不是一些干部自己头脑中那种想当然的美。乡村的美首先是让当地的农民群众感受到的美,是一种“我是我”的差异美,是内化于乡村方方面面的美。
挖掘乡村之美,必须回归到价值层面。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挖掘乡村价值的过程。譬如,福建屏南县有个小山村叫龙潭村。村子边上有个四周被稻田围着的破房子,破得只剩下三面夯土墙,好多人都说这破墙头没啥价值,更谈不上美。这要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拆掉了。但是,有人发现了它的美,将它做成了一个稻田书店,里边是现代化的,外面还是保留原来那些墙,很有味道很有创意,这就是乡村破墙头的一种价值发掘,这就是独一无二的东西、独一无二的一种美。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很多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了“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造成了“百户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没有理解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真谛是做差异性,你的差异性越突出越好,一个省有一个省的特点,一个县有一个县的特点,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特点,一个院子有一个院子的特点,一堵墙有一堵墙的特点。一个正常的村庄应保留空间的完整性和时间的完整性,不同年代的房子就应该有那个年代的痕迹,所以应避免整存刷白墙、做外立面的简单统一。“老中青”的房子一个模样的村庄不是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我提倡“农民化参与”。所谓“农民化参与”就是需要有农民视角,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感受、权益出发沉浸式地参与其中,而不是站在局外指指点点、空做表面文章。乡建因参与而美丽,需要我们“农民化参与”。
嘉宾:魏玉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
相关推荐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7-24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25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02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