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白伟岚:海绵城市建设:人居与水做好里子,才有面子
2022-10-22阅读:4510发布:中国城建院来源:《世界人居》杂志
即将出版的《世界人居》杂志第三期,主题为“人居与水”。谈及这一话题,自然离不开海绵城市。加之近期全国多地相继进入汛期,“看海”现象频频上演,致使舆论再次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到了风口浪尖。6月11日,《世界人居》杂志执行主编龚兵华先生来到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该院副总工程师白伟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话题。
在第六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上,白伟岚总工曾以《城市开放空间与海绵城市的构建》为题发表演讲。基于对海绵城市理论、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全程参与众多项目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白伟岚总工剖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各地在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并就理性认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推进设施建设、多专业协同合作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为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上了生动的一课,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2015年4月从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亮点?旧有问题和新生问题又是如何破解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建设理念应如何理性贯彻,以发挥其积极作用?白伟岚总工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
近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园林发展研究中心一直深耕“蓝绿融合”领域,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方面做了不少深入的探索。白伟岚总工指出,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三个自然’恰恰是对海绵城市建设特点的精准概括。”她指出,中国近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错误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断显现,推进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就是要缓解这种不和谐、不自然的状态,其核心要义就是让城市开发前后的城市水文状况不发生太大变化,从而将对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干扰降至最低,由此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自2015年初开始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启了全国性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随着第一批试点城市面临收官验收,针对海绵城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年汛期,城市遭遇“看海”之尴尬,海绵城市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此,白伟岚总工强调,首先,各界要理性看待海绵城市,将积累了40年的问题寄托于一个理念在3年内彻底解决,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借鉴国外水环境管理策略发展起来的,但是其涉及范围较于后者更为广泛。概括地讲,就是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理念,开展推进实践。正因为如此,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待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更高,数量更多。而且,任何事物都有标准去明确自己的承受界限,海绵城市建设各类标准自然也有上限。当遭遇极端天气,例如台风出现时,城市的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产生内涝积水灾害,恐怕还需要采取系统思维,促进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工程设施共同发挥作用,并协同应急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同时有效衔接防洪设施,才可能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内涝的治理涉及市政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和城市防洪等多系统,多部门的管理和调度,以及日常有效的设施运维。
极端天气毕竟是小概率的事件,年年“看海”还应归咎于绿色基础设施不足,灰色基础设施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体现在多个方面。”白伟岚总工解释道,例如,2016年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比原标准要求有所提高(最低的重现期的设计标准提高了1年),而依照新标准改造城区已有地下雨水管网,工程实施难度大,这也是海绵城市推进源头减排雨水系统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只有雨水管渠系统,既没有源头减排系统,也缺少排涝除险系统。目前虽然有了标准,但工程落地要假以时日和配套资金的投入。而且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的面积在每个城市也就20至30km2左右,对于国内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言,多不过是占城市建设用地百分之二十几的面积。我们可以看看第一批试点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迁安,今年7月25日遭遇的台风“安比”过境,出现了史上第一次台风黄色预警,试点区情况总体良好。因为其海绵试点区的区域和城市建成区重合度高,迁安的在台风中的表现印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
对于灰色基础设施的短板,白伟岚总工指出,地下雨水管网的实际建设水平和运维情况与设计标准有很大差距。某城市地面发生沉降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其实就与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出现渗漏或断裂有关。“事实上,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手段根本不成问题。大干快上的行事风格,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运维,让管网‘不堪重负’的症结所在。”白伟岚回忆道,在某城市进行管道CCTV检测时,工作人员发现,很多管网淤积严重,破损错位,渗漏严重,大管接小管的情况常有发生……上述问题直接导致排水不畅,再加上当初的设计标准偏低,一旦遭遇瞬时强降雨,势必就会水漫金山。
在白伟岚看来,出现上述问题也是国内城市建设“重视面子,轻视里子”的惯性发展方式导致的结果。论繁华程度,国内许多城市一点也不输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但若评论城市内核的“里子”,则细节品质不够,各类问题不少,这也使得辛苦塑造的亮丽外表变得颜面无光。
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多集中于江河下游的三角洲区域,地势平坦。按照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思路,这种区域存在大面积的泛洪平原,城市扩张进行土地开发建设应当受限。国外对这些区域的管控方式是之一就是,在最初的项目规划阶段,地方政府就会明确告知开发商可以承受的开发强度,以及存在的风险,需要购买的保险类别。而开发商在房屋销售过程中,也会将潜在危机毫无保留地让消费者知晓。在这些区域建造房屋需要购买保险,当发生洪涝灾害时,保险公司会解决部分抢险救灾的费用。
对比国内,水岸城市、滨水空间、湖景房、海景房、江景房却被用来作为商业卖点。“在本就地势低洼的区域开展无节制的城市建设,建造房屋,大量硬质下垫面取代曾经的自然湿地洼地,无疑将加重内涝发生的风险概率。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远远超出其他地势高的区域。”白伟岚说。因此,要留足确保城市安全的绿色生态空间,健全绿色基础设施。
基于此,白伟岚指出,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水环境问题、内涝问题是关键;新城区要将贯彻海绵城市理念,留足蓝绿空间,突出绿色发展策略;在环境更为自然的乡村,则更加需要强调生态和谐,以绿色策略实现建设目标。“不同城市的建设路径也应有所差别,即在一个总体建设模式框架下,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各自条件有序推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生硬地照搬、符号式的套用,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难以达成建设的目标。”
因为曾参与2016年及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考核,以及2017年底海绵城市专项督导工作,对于试点城市以及非试点城市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白伟岚有着很直观的感受:“海绵城市的大力推进使得绿色的建设理念得以在各地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今,各个试点城市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老城区,在结合建筑小区改造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在海绵城市的改造中地方政府扎实落地,听取百姓诉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传播绿色理念,力求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和谐宜居。”
采访的最后,白伟岚谈了对海绵城市的展望:“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需要科技引领,智慧创新,依托大数据、AI等技术革新让海绵城市的面子与里子一样健康、漂亮。”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