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人居要闻|黄河岸边沙丘在消失绿意在生长
2022-04-29阅读:1725发布:人居要闻来源:四川日报作者:王鑫 周琳 徐登林
4月22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麦溪乡沙化治理点。距此6公里,是黄河干流四川段。“通过沙化治理,这里的生态已经好起来了。”若尔盖县林草局干部涂胜告诉记者,黄河边的沙化治理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趋势。
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经四川的5个县,有4个在阿坝州。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近年来,该州深入开展实施“七大保护”行动,推进“七大治理”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
探访地若尔盖县
治沙固沙55.87万亩黄河边的“协玛”在消失
麦溪乡嘎沙村沙化治理点山坡上,10余吨有机肥整齐码放。现场,40余名群众一字排开,有的用刨子在沙地上划出撒播草籽的小沟,有的从口袋里取出草籽撒播并施肥。黄色山坡下,用高山柳树枝编成的正方形格子绵延成片,新种植的高山柳已经长出新枝条。
“治理好了,‘协玛’就慢慢消失了。”涂胜口中的“协玛”,在藏语中是沙丘的意思。他介绍,该治理点于2017年治理后,为巩固提升治理成效,2020年又被列入“2021年度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目前,正在补种高山柳和草籽,项目面积2300亩,总投资100余万元。
“我们已补植30余万株高山柳和10余吨草籽,项目已完成60%。”该项目负责人白玛扎西透露,项目为期4年,所有补植将于今年5月底完工,之后需继续进行管护、补植和施肥,确保治理效果。
2010年至2020年,若尔盖县投资4.31亿元,在境内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省级财政林业生态保护恢复川西北防沙治沙等项目24个。截至去年,该县已完成沙化治理及巩固面积55.87万亩,黄河边上的“协玛”正在逐渐消失。
黄河生态,重在保护,根在治理。“随着治理逐步取得成效,我们的工作重心也由治理向管护转变。”涂胜介绍,管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通过项目治理提升管护;一类是奖补类管护,依托公益性岗位,对治理点进行管护,防止牛羊进入和人为破坏。
减牛不减收既要发展也要保护好生态
若尔盖县唐克镇藏哇村是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所在地,也是唐克镇的牧业大村。既要发展,也要保护好生态,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减牛不减收。”藏哇村党支部书记黄河介绍,村里一方面控制养牦牛的数量,以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另一方面从科学养殖角度,提升养牦牛的效率和效益。
采访小分队来到唐克镇克卓利牧场生态牧业农民合作社时,工作人员正用机器打草料。合作社负责人班玛仁郑介绍,“冬春季是牦牛最缺营养的时候,所以要补饲。现在一天能加工出80袋草料,一户一天需要两袋。”
这两年,若尔盖推广“三结合”养殖技术,不少养殖户采用此技术后收益明显提升。班玛仁郑今年也想带领合作社试一试。
何为“三结合”养殖技术?若尔盖县科农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华建欧解释,该技术是通过“轮牧+补饲+圈养”,集成人工种草、疫病防治等技术,实现人、草、畜平衡发展。“此法可将牦牛的传统饲养周期从5年缩短为2.5至3.5年。与传统野放相比,平均每头牦牛可增收2000元。”
作为全省牧业大县,若尔盖围绕畜牧业建基地、设园区、育产业、创品牌、拓市场,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年,唐克镇建起牧草+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设有专家工作室。“这里与川农大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专门邀请省上牦牛专家前来,共同探索牦牛产业标准示范,实现集约化发展。”华建欧说,园区直接或间接带动9000余牧民实现持续增收。
“唐克镇还转型搞起了旅游经济。”唐克镇镇长卓玛介绍,依靠黄河美景资源,镇上很多牧民吃上旅游饭,开了很多以黄河命名的酒店。一些牧民养起河曲马,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品。
“黄河治理得越来越好,作为景区所在地,我们最受益。”黄河告诉记者,村上不仅修了两家酒店,每年还能享受景区门票分红,去年这项分红达60万元。(王鑫 周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登林)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