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北京上庄蔬艺园项目设计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4-04-03
项目名称:北京上庄蔬艺园项目设计
设计时间:2021-01 - 2021-08
建成时间:2022-06
项目规模:7.7公顷
委托单位:北京海淀上庄镇
景观设计:周浩
导读:
北京上庄蔬艺园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村,边界南北宽170m,东西长435m,设计总面积约7.7公顷。 打造北京市田园园艺生活的启动区,建设集农业、生态、文化、科普、科技的基地。增加农业一产收入,带动三产发展,提高农业用地的综合收入。一 项目概况
北京上庄蔬艺园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村,边界南北宽170m,东西长435m,设计总面积约7.7公顷。
该项目地块现状地类为农用地中的园地、沟渠、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项目基地在《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中隶属于生态混合区,在两线三区规划中隶属于限制建设区。位于生态控制线与城市开发边界之间。
项目基地范围内用地类型皆为E21农林用地,其中包括园地和设施农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场地内部空间较为平整,现存部分管理用房、钢架大棚以及仓库等农用设施。因农业种植品种单一,果林品种老化,业态组织单一,造成村经济效益低下。
二 设计立意
打造北京市田园园艺生活的启动区,建设集农业、生态、文化、科普、科技的基地。增加农业一产收入,带动三产发展,提高农业用地的综合收入。本次规划设计主要对可食地景的应用进行新的尝试。以可持续设计作为指导进行可食地景的应用探究。植物以可食用植物为主,搭配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农业作物等;强调每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可食地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多学科交叉融合
可食地景是由农业学、生态学、设计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科学。在美观的前提下增加土地产值。在本次工作中结合生产实践,以实际问题为抓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可地景在农业生产与产业提升领域的应用。
2助力促进乡村振兴
可食地景的应用为契机,推动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综合园区模式的发展,以农园生产园区为核心,挖掘农业景观的价值,回归土地的朴素情感,拓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合理组织空间环境的设计,为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提供硬件环境支持。
三 技术实践路径
1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关注园林设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进行可食地景设计研究。结合在既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挖掘园艺、蔬艺在景观设计中的亮点,总结相关的技术要点,形成系列化的应用成果。精选的可食用地景材料,根据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营养构成与生长条件,营造出富有园林情趣的景观形态。并且根据农作物的颜色、果实特点,通过不同的搭配展现错落有致的形式和生动的色彩变化,表现出田园风格的景观特色。
2 应用科技创新技术
采用现代化育苗流程,推广无土基质栽培;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温室中对生产全过程监控;消费者可以通过APP观察私人庄园和产品生产全流程,吃的安心放心;采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推行有机蔬菜。
3遵守耕地保护政策
“宜景则景,宜农则农,农亦是景,相得益彰”。熟悉国家土地政策,切实在可食用地景的建设中合理选址,避免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破坏,在符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耕地利用水平。
四 效益价值综述
1回归田园梦想,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以项目为切入点,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效益。经过运营一年数据统计;地块用于农作物种植,每年可产出农作物300吨以上,其中特种鲜食甜糯玉米60000穗,水稻2吨;新鲜水果6.3吨。稳定的农业产量,夯实的了农业一产收入;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具备了二产、三产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可能。
2强化运营能力,构筑产业升级平台
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研学等多种功能;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乡村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能够具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质朴的生活方式。
因此园区的设计中强调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利用。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构筑产业整合与升级的平台。
3整合多种功能,推进新型农业样板
通过设计,强化在产业形态领域的重新组合,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立足农业的景观生态价值,挖掘土地的活力。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能够从景观规划的高度,合理利用好农业资源以农业为平台,承载多种功能,将生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进行整合。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