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人与自然的生态纽带,构建水敏感公园城市示范
——武汉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及建设工程
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是连通武汉市大东湖绿楔和汤逊湖绿楔的主要廊道,在武汉区域生态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对武汉市生态发展战略和生态格局的落实和提升。
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及建设以对标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ISO37101)、打造水敏感大湖公园城市示范标杆为目标,基于生态城市原理对于“公园城市”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完善,提出创新营城模式,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同时,基于"廊道+”的理念,构建生态轴(生态保护、城绿互融)、景观轴(公园城市、美丽画卷)、人文轴(光谷特质、文旅示范)、科技轴(创新品质,智慧绿廊)、交通轴(立体交通、绿廊成网)“五轴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廊道,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
从九峰山麓到龙泉山
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绵延10 公里
武汉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位于武汉市东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北起九峰山,南至龙泉山,东临豹溪路,西至光谷四路,南北全长10公里,项目包含一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348公顷。主要建设内容为城市排洪廊道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及相关绿道建设及便民配套设施建设等。
“三道”交织
展现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绿廊
工程延续光谷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及“三道”专项规划的总体原则,以空轨、绿道、水道为空间交通及景观脉络,形成“空中观景、地面看景”的交通观赏游线,水道作为生态基底,沿线分布各功能和空间节点。
工程与九峰山及龙泉山相接,生态特性显著,打造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绿廊,展现山林风貌、多彩梯田、花田花海、疏林草地、生态湿地等景观特色空间风貌。
溪潭模式
多级跌水的永续流淌的山水画廊
构建安全水系格局,通过拓宽河道、疏导清淤等一系列水利措施,提升过洪能力,改造后的大走廊雨洪廊道可保证50年一遇洪水位的泄洪需求。
自然的溪潭模式,构建常年有水的城市山丘区阶梯溪潭型河道。枯水期—生态补水形成连续不断的生态溪流;平水期—形成丰盈蜿蜒的自然河流;洪水期—通过生态漫滩增大过洪能力,形成顺直通畅的过洪通道。
通过河道生态塑造,末端湿地的营建,恢复廊道水系生境,健全大走廊水生态系统,在满足排涝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准Ⅲ类水质管控目标,实现城市与生态廊道的平衡发展。
生态连续
断点联通,实现水系、绿道、生物通道的畅通
生态大走廊被多条市政道路隔开,对生态的连通具有较大的影响,阻隔了廊道自身以及与周边绿地等生态斑块的生态连通,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
设计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上跨人行景观桥梁、下穿U型槽和栈桥等方式对现有跨市政道路段点进行改造,打通绿道、水系贯通的盲点,实现生态延续。
结合区域的生态条件,采用小型涵洞式路下通道来连通被割裂的生态斑块。
通过生态改造小型的地下空间,如排水道、泄洪道等,形成适合小型动物,特别是两栖、爬行动物迁徙的小型涵洞式路下通道,以满足生物的迁徙需求。
湿地科普中心
打造中国-长江流域-湖北特色的水生植物多样性展示平台
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以湖北地区特有的水生植物作为主要科普题材,打造生态大走廊湿地科普中心,科普中心主要分为室内及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主要以长江流域-湖北特色的水生生物标本展示与体验为主。
室外部分,设置科普展示区与植物扩繁与科研试验区,集合水质净化、科普宣传、科研及植物扩繁用地多等多功能,打造中国-长江流域-湖北特色的水生植物多样性展示平台。
科技赋能
“一部手机游绿廊·一部手机管走廊”的智慧廊道
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园区地物要素、自然资源、游览行为、园区管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优化园区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对日常办公、交通疏导等全面实现可视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高效管理,为游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旅游咨询、互动交流服务。
一部手机“游”绿廊:从游客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通过移动APP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
一部手机“管”绿廊:面向管理部门,整合PC端系统建设的园区环境、设备的综合监测预警、广播、能耗、值班以及设施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等应用,结合移动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特点,建设移动端业务管理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帮助管理部门进入业务智能化时代。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