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下的新农村生活方式研究——以重庆卧龙河乡村景观设计为例

黄艳设计工作室

2021-12-12

一、旅游经济与乡村更新

      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下,乡村居民的生活受到冲击,乡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因此,为了打造充满生机的新的乡村生活,形成新时代新农村生活方式,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成为最关键的一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乡村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1]当前,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向第三产业过渡。乡村应该如何进行产业更新?运用什么样的手段?笔者认为在乡村更新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是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独特的景观价值,让景观的职能不仅仅是环境的美化,而应该具备更多社会层面的意义。旅游经济下的景观应该更多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出发去振兴乡村经济,唤醒乡村。

1.旅游经济与乡村生活方式的结合

     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经济类型,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对于乡村而言,旅游经济与乡村资源具有很强的适配性。乡村空心化导致的生产力下降使乡村原本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反而渐渐流失。而旅游经济的介入则会让乡村的各种资源得以展现,并且能够很好的保留甚至挖掘乡村的文化活力,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乡村旅游要具有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的能力,让乡村各类资源产生经济价值。[2]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并不完善,多以局部的农家乐模式存在,而把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并结合旅游经济发展新的乡村生活的案例更是很少。很多乡村虽然进行了旅游开发,但已经完全丧失了乡村原本的风土人情,沦为了商业化的工具。

      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应该是生态的,以人为本的,其目的是吸引并留住乡村人口活力的,构建新的乡村生活方式的乡村产业模式。以下列举了乡村旅游经济改善居民乡村生活方式的三个方面。

1)就业

      乡村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首先需要为乡村居民甚至是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乡村居民应该更多的参与其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旅游经济需要靠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支撑,且工作内容各异,参与旅游服务工作不仅使得乡村居民直接获利,还能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获得自信。

2)思维方式

       广大旅游者的到来,带来了发达地区的商品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城镇居民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影响当地居民的意识观念,同时乡村居民又能向游客展示乡村风俗与文化,达到有效的交流与学习。[3]

3)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首先就是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产业不仅需要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直接保护,同时还需要通过其自身的旅游活动促进和刺激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环境的保护。[4]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就会认识到传统乡村景观、文化与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从而就会主动地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建设,这样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及质量也会得以保证。


2.旅游经济引导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1)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

      乡村发展旅游经济的第一步即是挖掘乡村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山明水秀的空间环境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居民对乡村独特景观的渴望以及品质较高的生态自然环境。以乡村旅游为方向的景观设计需要最大程度的去发现并且放大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同时最大限度的去保护和改善乡村景观生态,提取乡村现有的地理及人文资源并与景观相结合。

2)耕作式景观与旅游业的结合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乡村的定义不再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场所,同时景观设计也不仅仅作为美化环境而存在,而且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相联系。而耕作景观,不但是乡村景观的基础也是乡村产业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并且保留乡村地域特色的最佳手段。每一个耕作景观都是在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例如山地的梯田和茶山风光、平原的麦田和稻田风光、高原的牧草风光都是对自然的利用所形成的独特的耕作式景观,其具有很强的景观吸引性,乡村居民在进行日常活动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图1)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尤其要提高农旅结合程度。[5]让乡村农业景观在旅游经济下成为具备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的综合体。

图 1 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耕作式景观(作者拍摄).png

图 1 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耕作式景观(作者拍摄)


3.可持续原则:良性发展思考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当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产生矛盾时,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将乡村旅游规划得更有弹性,发展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产业。所以这就需要景观设计的介入,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同时,注重其良性发展,让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产生和谐的互动。


二、乡村生活方式对旅游景观设计的影响


1.满足乡村生活空间原则

      乡村的产业转型和振兴是为了唤醒乡村活力,构建新时期的新农村生活,在乡村发展旅游经济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关注乡村的生活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旅游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旅游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以外,也需要满足乡村居民在旅游经济下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生活空间。合理的协调居住空间、生产就业空间、交易消费空间以及交往休闲空间的关系。尤其是目前乡村居民的休闲空间建设严重滞后,不但使得乡村居民身心健康及自我发展得不到满足,还会严重制约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


2.舒适的基础设施要求

      在以新农村生活方式为导向的乡村产业转型中,生态基础设施是乡村布局中的关键,它不仅是维持土地安全的重要空间,也是乡村居民获取自然生态服务的重要保障。绿地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并不仅仅景观绿地,它的定义应该是所有能够提供生态支持和自然服务的空间,包括绿地系统、林地和农业系统等。乡村景观应该将景观作为一种生态基础设施去规划和设计,为乡村提供新鲜空气、食品、体育、娱乐、庇护以及审美教育等等。[6]间乡村景观设计作为乡村人工景观的主体,其构成系统应该是良好循环的,它应该是一个可以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干旱和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农村居民文化认知需求,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激发智慧的场所。[7]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便是一项典型的生态工程,通过建设梯田改善当地因地形和气候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能够蓄水保土、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了对生态品质的基本保障。


3.景观的经济文化价值

      在耕作式景观与旅游业的结合下,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产业将会成为乡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乡村体验和景观相结合,例如果林采摘、池塘垂钓、作物观赏等,让每一个乡村生产景观都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耕作形成的产物如竹子、石磨等又会形成具有乡村特色文化的产物,如传统竹编、豆腐制作等,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例如德国的慕思考花园,作为德国著名的经济风景园,设计师将自己家乡偏远落后的小城慕思考变成了世界闻名的风景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设计师将慕思考的花园命名为愉快的领地(Pleasure Ground),园区周围利用耕作式的灌木丛和牧草地围合,并设置了葡萄园和苗圃。场地内有大量的农业用地,每一个景观都考虑到视觉效果,利用耕作的几何元素和自然氛围加强艺术性,但没有哪一件设施仅仅是景物,都具有经济功能。园区中设置了很多兼具生产和体验为一体的奶牛场、磨场、酿酒厂、矿井等,使原本经济非常落后的慕思考发挥了景观的经济文化价值,成为耕作景观和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园林。


三、重庆卧龙河乡村景观设计

      基于上述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研究和乡村旅游与景观设计内容的探讨,笔者以重庆卧龙河景观设计为例,进一步探讨在旅游经济下,景观设计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及构建新农村生活方式的设计方法与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实践意义。


1.挖掘乡村旅游价值及风土人情

      项目场地卧龙河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市郊区,嘉陵江的支流环绕周围(图4),坡地较多。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用于自给或被收购获得经济收入,村民大多务农,经济情况不乐观。

      利用景观设计实现卧龙河地区的产业转型,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地理资源以及人文资源。项目地是典型的乡村环境,地理及人文资源都较为丰富,且有较强的乡村地域特色。从地形来看,项目所在的垫江县境内溪河纵横,浅丘起伏,素有渝东小盆地之称。溪河、小沟冲、平坝镶嵌其中。(图23)这种山地地形非常适合发展梯田农业,梯田不但可以作为一种大地艺术式的耕作景观,同时在水土涵养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该地区目前的土地耕作形式来看,虽然农田分布并不系统,但都基本以梯田的形式存在。此外,项目区植被条件良好,由于多样的地形和水系条件,该地区的林业资源相对丰富。乡土树种主要有侧柏、塔柏、马尾松、杉木、红豆杉、银杏、罗汉松、垂柳等等。[8]水生植物也很丰富,包括蒲草、席草、茭白、茨菇等,牧草主要有毛草、杂草等。(图4)多样的植物可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可以为乡村景观的自然美增添色彩。

      

图 2 分层设色地形图(作者自绘).png

图 2 分层设色地形图(作者自绘)   

图 3 场地等高线地形图(作者自绘).png

                                                              图 3 场地等高线地形图(作者自绘)

     

图4场地动植物资源分析(作者自绘).png



图 4 场地动植物资源分析(作者自绘)


      同时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各种风土人情以及文化遗产都是该地重要的旅游价值。经过调研发现,场地所属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之一的角雕,利用牛角的天然色泽纹理,采用中国画的构图设计,将各种图案以浮雕和镂空的艺术手法展现,并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雕刻成精美艺术品。[9]还有垫江特色美食石磨豆花、古老的传统民歌抬工号子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遗产。(图5)此外,场地盐矿资源丰富,曾是当地重要的盐矿开采区。这些文化符号都是旅游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因素,同时也是地区旅游发展非常重要的人文优势。

图5场地人文资源(作者自绘).png

图 5 场地人文资源(作者自绘)

2.耕作式景观一乡村生产生活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场地资源的调研与整理,以及结合旅游经济下景观设计的策略及原则打造新农村生活。项目团队提出保护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停止当地盐矿的开采,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以一种更长久、更生态的方式发展经济。通过耕作式景观,解决场地生态问题,打造一个集农业展和旅游业发展为一体的乡村盐矿体验园区。将耕作景观与乡村经济相结合,使项目成为一个极具乡村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同时是一个感受乡村野趣和科普盐矿知识的体验性景观。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环境相联系,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塑造更为极致的人文自然景观。结合生态、水利、农耕、文化等策略,通过景观塑造来复兴经济活力,增加乡村经济类型。(图6

图 6  方案思维导图(作者自绘).png

图 6  方案思维导图(作者自绘)

      围绕盐矿遗址,结合场地耕作景观打造地下体验空间,使其与场地融合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丰富乡村休闲生活方式。根据场地耕作类型赋予其景观价值,具体手法包括梯田景观的构建,旱地、水田、果林、池塘等不同耕作类型以及轮作带来的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变换,让乡村居民的生产活动具有经济价值。(图7)同时,为乡村带来更具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与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完整的园区服务和功能,包括室内的接待厅、咖啡厅、盐矿区、疗养区、活动室、展厅及纪念品店等,室外的停车场、垂钓区、室外餐厅、住宿区、露天温泉,以及果林采摘、梯田观光等活动。园区会创造一种同时包含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观体验,为游客带来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冒险。让公众教育和生态意识成为景观的附加价值,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对接,为乡村居民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

图 7 耕作式经济来源构想(作者自绘).png


图 7 耕作式经济来源构想(作者自绘)


3.生态环境的修复——构建舒适的生产环境

      早前的卧龙河地区曾通过岩盐钻井水溶法对盐矿进行开采,虽然钻井水溶法并不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塌陷问题,但对开采时和开采后的盐水处理不当也会引发生态破坏。盐水外泄、废水排放会造成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和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10](图8)目前,该地区已经出了水体污染和土壤盐渍化问题,并且还有可能存在长期性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仅仅保留了早期开采遗留的盐矿开采基地,围绕矿坑建立一个盐矿科普馆和盐矿疗养区来增加当地的旅游特色。

图8场地发展历史及问题(作者自绘).png


图 8 场地发展历史及问题(作者自绘)

      为了净化生态环境,确保园区景观以良好的运作方式发展,为乡村居民构建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项目团队提出结合场地景观及梯田生产方式创建垂直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山顶作为涵养水源的生态林地不进行耕作,并与覆土建筑结合,修建蓄水池以便储水和排水。山腰开垦为梯田,在坡度最大的地方修建梯田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上地。山脚为牧草地一直连接到河流。蓄水池收集降雨,通过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向山下,河流和植物通过蒸发和蒸腾将水蒸气汇入上方,由此形成一个生态的水循环系统。(图9)梯田的修建分为两种,坡度小坡面较大的梯田用草作为挡土墙,成本更低更具美观性。如果坡度超过了10%,或坡面较小的梯田则需要利用石头修建挡土墙,以更好的巩固水土。[11]同时利用传统生活及生产方式中的人工生态智慧为园区建立良好的灌溉系统。灌溉系统主要分为蓄水池、水渠、水闸三个部分,整个灌溉系统都是以比较传统的手法建立的,虽然不如现代化的灌溉系统,但其能更好的适应景观形态以及低成本、低维修,更加适应乡村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

图 9 梯田垂直方向生态循环(作者自绘.png

图 9 梯田垂直方向生态循环(作者自绘)


4.与景观互动——新农村休闲生活方式

      园区不仅仅是游客的休闲场所,同样也是乡村居民的休闲生活场所。景观设计从场地现存的耕作元素和地形条件入手,将耕作式景观的几何美、秩序美发挥到极致,让来往的游客感受到乡村美,也让乡村居民获得不一样的生产和生活体验,实现更多的和景观的互动。交通保留原有乡村要素,同时又进行了更系统的规划。场地内部不设置车行道,而是沿着梯田和地形,将园内道路分为三级人行道,道路采用碎石子、竹节修建,包括田埂,一级道路宽2米围绕园区环形设置串联景观节点。二级道路约1米使用场地产量丰富的竹节铺设,扩大田埂宽度,丰富耕作式景观。三级道路以梯田田埂为路,方便乡村居民生产活动的同时,也方便游客游览。(图10

图10园区鸟瞰图及流线(作者自绘).png

图 10 园区鸟瞰图及流线(作者自绘)


      景观活动的目的不是完全还原传统的乡村生活,而是将当代的城市生活巧妙的融入乡村,让游客和本地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体验到乡村的野趣文化。例如地下盐矿体验区部分,覆土建筑布置在园区入口的山顶处,覆盖在整体梯田环境之下,通过开天窗和廊道来获得采光。覆土建筑结合山顶涵养水源的林地及蓄水池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相融合,如水产和廊道结合形成水帘,林地和天窗结合形成天井和室内园林等。建筑材料多选用当地现有材料,为多为石材和青砖,让建筑和环境融合,为游客营造沉浸式体验。并借鉴四川民居建筑的通风采光,例如屋顶开窗天光采光与对窗通风等。将现代生活置入传统肌理中, 营造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11)园区室外保留了原有场地中的鱼塘、部分梯田、民居建筑,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旅游基础配置,例如停车场、休闲咖啡厅等。 

图 11 地下空间分区(作者自绘).png

图 11 地下空间分区(作者自绘)


四、结语 

      旅游经济是当下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乡村居民作为乡村的主体是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当下城市的快速发展刺激着乡村的快速转型,但在发展过程中乡村居民常常成为边缘化的角色,唤醒的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本文通过对乡村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调研以及对旅游经济和乡村旅游的探讨,以景观设 计的方式去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构建新农村生活方式。研究过程中将旅游经济、乡村生活方式以及景观设计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并尝试得到一些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以重庆卧龙河乡村景观设计为例进行实验性的成果运用与展示。旅游经济下的新农村生活方式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针对不同的乡村类型及其场地条件在转型和发展中的景观设计和规划也大不相同,本文研究的意义是希望在乡村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引起更多关于乡村居民生活的考量,以及发挥景观设计在乡村转型中的价值。

(余佩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黄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系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未来公共空间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THAWJC26)

注释:

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乡村旅游受重视,2015.02.02

2】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3】【4】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03):84-87.

5】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3-5.

6】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09).

7】王浩鑫.以景观作为基础设施的河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智库时代[J]201841):1-2.

8】郑堡元.统筹城乡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西南大学,2009.

9】胡栋华,中国民间工艺垫江角雕,[EB/OL].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98ef80100ghr8.html.2019.04.02

10】李启宇,曾凡英,何凡.盐矿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盐矿区为例生态经济[J]20143009):114-117+157.

11Carl Crozier,Soil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for hillside farms[J] .Humanity Development Library 1986.5


相关推荐

旭辉悦来江山云出展示区景观设计

类型:景观设计

设计公司: AECOM艾奕康有限公司

人居级

浏览:7084

秘境之约——贵州黔南“秘境拉然”精品民宿酒店

类型:室内设计

设计公司: 姜靖波

人居级

浏览:8434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0
0 赞10 转发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