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吴志强院士受邀参加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年会,并做主题报告,将近期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思考分享如下。
从定义上来说,实际上德国Raumplanung空间规划一直是作为从国土到区域,到各个州到各个流域、城市、村镇,完整的人居空间。
第一是自然,覆盖整个国家国域的领土之上的所有的自然资源;
第二是空间,承载“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级;
第三是规划,工作的主题,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安排。
客体层面,目前中国建构了五级规划。在从国域到省域之间,还存在跨省的区域这一层级,比方说长江流域、比方说沿海一带。向下一定会发育到村域和社区层级。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最容易爆发空间冲突,城市最容易积聚人才,所以在整个学科建构中,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的先导,建制了一系列完整内容。
空间规划的主体由5个关键环节构成:目标愿景、路径选择、发展动力、沟通决策、评估优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提到国土空间规划,就以为是自然空间的规划分析,这是不对的。
国土空间的规划的第一要义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文明和空间之间的整体协调,要完成这伟大任务,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的任务:
第一、认识我们的文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演进;
第二、认识文明与社会的演进与自然空间的匹配;
第三、达成思维世界的群落共识。
国土空间规划已经做了很多实践和理论探索,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存在的很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三类。
第一,知识体系支撑不足,常会陷于就事论事。
客体知识缺乏,比如海洋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本身的发展知识体系。主体的知识,更是经常忘记规划的5个基本要素。在匆忙编制规划中,忘记了规划是什么,忘记了客体对象是什么?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文献数据来看,创造规划知识最多的国家一直是美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论文发表开始增多。2010年左右,是中国在世界上论文发表最多的时候。
规划知识体系,实际上也一直在向外扩张,走到社会学、管理学、技术、IT行业,大量吸纳地理学、经济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知识。
从39411篇论文的研究方向来看,对客体的研究在大量扩张。最多的就是在环境科学中间的生态体系,其次是地理学,第三是计算机科学,当然还有其他的工程知识、经济知识。
当前,知识体系的缺位导致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盲目性、造成学科支撑的缺位、缺乏前瞻性的预判及未来的知识补充、缺乏人才的配置依据、影响未来学科架构的系统性。
前线在打仗,在编制规划在一块块土地,但是学科整个完整的体系在哪里?知识体系如何支撑的实操的规划?
在1970年代创造了两个词,一个是规划中使用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TIP,另一个是规划本身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TOP。TOP比TIP更加重要。
第二个核心问题:编制中对文明发展的空间规律认识不清。
假如不能够把文明作为主体服务对象,空间作为支撑底板,就没有办法来做空间规划。
文明,civilization,civil就是城市。文明化就是城明化。中华民族是有了“文”则“明”,城市是支撑文明的最重要支撑载体,有了城市才有大量的文明的发展,有了城市才集聚大量文明的治理制度。文明是以典型城市作为其标志物,伟大的文明一定有伟大的城市。
第三个核心问题:规划编制的三维导向不明。
规划编制过程中,第一维是理想导向,空间规划长期承载着人民情感与人类梦想。1516年理想社会乌托邦思想的出现,首次将人类理想社会落实到空间模式以及其后空想社会主义对理想社会空间模式的探索,都体现了空间职能安排对人类理想的探索。
第二维是问题导向,1850年代起,从某一特定空间的痛点为关注出发。现代社会诞生后,空间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大规模重组与变革,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为人类发展历史所从未见。在城市规划要制定的时候,一定要把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列的清清楚楚,站在地上看清地方空间的最大问题,聚焦的越准,规划的质量越高。
第三维是规律导向。也就是特别强调的文明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导向完成的空间规划,才能够真正的在理想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施导向的基础上,最后回归空间规划的本质。学科理性走向新的历史高度,完成中华民族复兴。
针对当前存在的大量问题,花了几年的时间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专著的编写,整体分为六篇。
导论 国土空间规划的哲学问题、第1篇 国土空间及其规划、第2篇 国土空间发展原理、第3篇 空间现象规律把控、第4篇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第5篇 专项规划编制、第6篇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即将出版,欢迎大家一同交流讨论。
理论与实践是做好规划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乏理论则无头部引领,缺乏实践则是一纸空谈。《空间规划原理》旨在构筑系统理论框架的同时,从空间层级、区域特色等方面整理一线方案实践中的亮点,以期为学科的前行以及实操的优化做出贡献。
过去几年里,直接参与了多项国土空间都编制工作,中间也走了一些弯路,吃了很多亏,经历了很多的徘徊,过程中间体会到的难点列出来与各位规划师分享。
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跳出河南来看河南。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和东、南、西、北如何进行沟通,生态、文明、科创、经济、生产、教育,如何落到空间。同时跳出现状看河南,以未来导向,如何培植河南空间创新,达到科技创新。不错过未来10年窗口期,不能够让河南的城市失去发展机遇。
温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对应的不仅仅是温州,还得紧紧抓住温州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核心优势,57个国家地区,2771亿大平台,在跨国区域的视野下制定地方空间发展战略。
嘉兴市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上海和杭州之间的咽喉地带,运用大数据判别现状,理性分析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原则使得多元数据与分析方法的应用格外重要。
兰溪国土空间规划,基于生态规划技术方法创新,解决每年内涝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和中国很多县级市一样,精英人才大量流失,如何在人才生态上进行大量的系统探索。
中国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环境,都有自己的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基因,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所以说空间规划还是要回到文明的发展。
第一重跨越:从“形合”到“神合”
现在都在说多规合一,但是多规真的合一了吗?从过去的群规并起“三国演义”,变成一本里的四个章节就完成了?远远不够!
真正合一的规划,要追求目标思想的高度统一,落到在价值观的统一,在各个系统中进行空间落位和空间互动,中国人说“尾间正中神贯顶”、“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价值观统领如何实现?存在两种不同的范式:行政指令主导下产生表合里打架之问题,完备法律标准系统下整合行动工作框架。
2017年德国颁布空间秩序法,目的在于要维持空间的秩序,其中对于空间规划的环境评价包含了:(1)人类健康;(2)动物植物生物多样性;(3)土壤、水、空间、气候和景观;(4)历史文化和其他有形资产。
第二重跨越:从“数量”到“效益质量”
今天很多人评价空间规划,要么只讲经济,要么只讲生态。我们应该很清楚,每一个国土空间规划,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是这块土地与文明发展过程中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合成。
城市土地空间使用与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建立城市土地空间使用综合效益科学评价与动态监测机制,创新效益导向的城市土地空间供给与使用模式。
基于SEI的年度变化及其提升或下降的幅度,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二次审批提供科学支撑,为每年城市建设用地等指标的分配提供量化依据,推进城市土地空间高品质的使用及其治理可持续发展。
第三重跨越:从“土地”到“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的地是荒地,没有人的城是鬼城。简单说土地和城市是不够的,必须要说的很清楚,忽视人的智慧空间是空谈。
一说到人本大家都会想到西方,人本不是西方独创的“专利”,是中国的治理之道,凝结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优秀哲思之中。
不能将空间规划等同于“划线规划”,简单划线、简单再划线。城镇开发边界是里面体块的外推,两个体之间的交界线。不能为无序蔓延而背书、不能为抑制而需求代言、为空间永续发展谋划。
从学理上说,在空间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统一的视角下系统性重塑对于土地价值的认知。
从工具来看,突破”线”这一表象,回归本质即国土空间发展的优化配置问题,即空间五性关乎定位置,规模,性质,质量与时间。
从实践操作,合理分配上下级事权;兼顾目标与保护双重导向;完善“划管调”全流程机制。
在规律导向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市建设空间拓张规律、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发育规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公共政策运行规律。
这就是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城市生态发育规律,以规律办是最重要的。
文明空间一定是复合空间,包含五个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设施生态+创新生态+数字生态。
“文明”是有底线的,庞贝古城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灾害导致城市灭亡的案例。“文明”凝结于社会生态,空间形态背后的街区生活,也就是家园群落,即“文明”的助推器,“文明”的保障在于设施生态,“文明”的抓手在于数字生态,以城市大数据库探索城市文明的发展演进规律。
观看查看完整视频,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关推荐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7-24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25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02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