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九城变一城的“破”与“立”

2021-12-13阅读:1772发布:世界人居来源:人民日报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进程全面加速,“九城变一城”是终极目标,更是各方期待。短期内,圈内一些城市,把希望寄托在这一机遇带来的各种利好政策,特别是资金和项目上。为此,当前最紧迫的,是破除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各自为政的小算盘和陈旧观念,整合资源,协力发展,增强自身吸引力,这才是王道。

“不破不立”,这句话用在正在全速推进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上,恰如其分。

12月2日,在黄冈召开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再度点燃了社会各界关注武汉城市圈的热情。

尤其是围绕武汉的8座中小城市的居民们,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九城就是一城”。这些城市的居民们,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百姓,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一些居民,已经开始感受到在“九城就是一城”的理念指导下,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断头路:算小账的产物

鄂州市华容区的新城大道和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未来三路,原本应该是一条连接武汉、鄂州两地的畅通大道。但在2021年以前,在原有的行政体制下,这两条路却一直没有连通,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断头路。

华容区方面,将新城大道修到离两区交界线还剩下略超过1公里远的地方,而东湖高新区则将路修到两区交界线0.25公里远的地方。多年来,似乎大家对修通这条路的意愿都不强。

时至今日,这条断头路的存在,对于双方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利。如果将华容区新城大道和光谷的未来三路打通,往北是武汉存储器基地,往南则是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而两者都是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真正连成一片,这会让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实力大增。

但此前,原本可以连接的整体,却被人为地分割在武鄂之间岱家山的两端,其间的不方便可想而知。

这样的断头路,在鄂州与武汉之间有近10条之多。这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武汉和鄂州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从全省来看,这样阻碍交通,阻碍发展的断头路、瓶颈路,数量则更多。

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三个城市圈(群)内,仅纳入省交通厅近期计划中要打通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和城市道路上的断头路、瓶颈路,就多达139个。

这些断头路、瓶颈路的形成,除了各行政辖区交界处地理环境复杂,条件恶劣这样的客观因素之外,各地方政府自扫门前雪,怀揣小算盘,是更为本质的原因。

某处断头路,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多年迟迟未能打通连接。有人一语道破个中原委:发达地区地价、房价都高,而欠发达地区地价、房价便宜得多,一旦打通,投资企业和想买房的老百姓都会跑到对方地盘上去。这样亏本的事,谁会做?

当然,这是算小账不算大账的结果。如果算大账,应该是:整体环境若改善,就可把蛋糕共同做大,各方均受益。

尽管从2002年起,湖北就开始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但是在原有的行政体系下,这种算小账的行为比比皆是。

城市圈内一些中小城市,将武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当做招商引资的主要目的地,瞄准那些“瞪羚企业”,采取“扫楼”式招商,这样自然会让武汉方面紧张:“这样的瞪羚企业,我们也需要啊!”“大家都有招商引资的压力。”

这些打小算盘的行为,引发的是相互之间的猜忌、警惕,严重妨碍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进程。

大变革:思想坚冰破“圈”

续接“断头路”,转机出现在2020年底,在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举行之后。

这次全会要求,全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省委为此出台了《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

更为具体的政策随后也陆续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就颁布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这个关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构想,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动武汉的武昌、洪山、江夏,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

这些重头文件的出台,让类似“新城大道”与“未来三路”之间断头路的存在,变得与大趋势格格不入。这让各地官员有足够动力去打通“断头路”。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行政追责。

来自鄂州市交通局的最新消息,鄂州新城大道与东湖高新区未来三路之间的主路面有望本月底实现贯通。

鄂州市委介绍,鄂武之间,已经有13条道路纳入规划建设中,今年开工9条,年底建成4条。其中,以往的“断头路”占据了多半。

不仅如此,鄂武之间还实现部分连接道路路名的统一。武汉境内的龙泉大道、鄂州境内的文创大道统一更名为高新七路;武汉境内凤莲大道、鄂州境内凤凰大道统一更名为高新八路。在鄂州葛店开发区,高新大道、高新二路、高新三路、高新四路、高新五路,均是从武汉东湖高新区延伸过来的,而且均统一了路名。

这样一来,鄂州尤其是葛店的居民,对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的加快,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在葛店一家化工企业工作的白领李先生说,虽然葛店属于鄂州,但是这里的道路和光谷同网、同名。

不仅如此,李先生所使用的鄂州第三代社保卡,已经加载“武汉通”功能。他的社保、医保、公积金在武汉可以无障碍转移续接。更让他感到方便的是,他去武汉医院看病,可以实现医保即时结算。

“我感觉,在葛店生活,跟武汉人也没什么两样。”

武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也在向鄂州延伸。华中师范大学、华夏理工学院即将落户梧桐湖新区;省幼师、武职入驻葛店开发区;省中医院在葛店设立分院、与省新华医院共建梁子湖区人民医院。

“武汉城市圈这个概念,一点也不虚,它就是我工作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李先生如此总结。

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同城化带来的幸福时,社会舆论便会形成倒逼机制,让主管部门顺应时代趋势,利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机遇,为本地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这说明,省委、省政府使出的重拳,打中了武汉城市圈“圈”不起来的要害。

同城化:破解一城独大

12月2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召开的另外一个背景是,成都都市圈刚刚被国家批准为中西部首个都市圈。这让体量与成都都市圈不相上下的武汉城市圈颇感压力。

似乎早有预感。去年底举行的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上,就要求全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特别要求武汉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近20年来,湖北的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有清醒的认识。

2002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推出武汉城市圈建设,范围是“1+8”。1是武汉,8是环绕武汉周边的8个城市: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2007年,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

2008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武汉城市圈被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并给予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源税试点,在圈域内发行市政债、节能债等政策。该批复特别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政府间高效的协调机制,建立多层级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区域规划等。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武汉城市圈重点要解决的是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

时至今日,在“武汉城市圈”概念提出近20年之后,城市圈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昔日内涵。

人们越来越看到,“首位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单个城市如果过度壮大,就会形成城市社会学家马克·戈特迪纳、雷·哈奇森所说的“首位城市发展模式”:拥有首位城市的地方,人们寻找投资或就业机会,都只奔向一个地方,唯有那里才有足够的人口和基础设施来支撑发展。首位城市拼命从周边吸收人口、资源,牺牲了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缺乏灵活性。武汉此前发展模式,就类似于此。

实践证明,破解“首位城市发展模式”的有效方式,就是发展城市群。成熟的城市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它既不同于相聚较远的松散的城市群,又不同于完全集中的单一大都市,它与绝对化的聚集相比,既有集中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分集中或城市过大带来的一些弊病,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较好的统一。

如上海市,就在上世纪末提出了“一城九镇”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来放缓城市增长速度。“一城九镇”的关键是“多中心生长”,每一座城市都能提供数量充足的本地就业机会、公共基础设施,商业零售。通过多中心来保护农业用地、减少城市扩张,增加绿色空间。

而在全球形势巨变的今天,为适应新形势,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新背景之下,城市群发展又被赋予新的内涵。

培育城市群,打造城市经济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未来大城市圈向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互补、共生共赢的城市群形态转变。当然,对于不同区域,发展城市群的意义也会相应有所侧重。

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认识武汉城市圈的意义,才能算大账,避免陷入算小账的泥沼之中。

破与立:九城同心共进

此番,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修通139条“断头路”,可谓精准地打出一记重拳。

这一记重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路修通之后,给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在提醒各地方政府,要在思想上铲除行政区域边界上的“墙”,让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三个城市群内乃至全省,畅通无阻,快速流动起来。

其用心,其立意,不谓不深远。

在黄冈举行的这次座谈会的精神,需要认真领会。其精髓,其要义,就是在“破”与“立”二字。

关于如何“立”?省委书记应勇在座谈会上说得透彻:强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用系统思维整体推进武汉城市圈跨越式发展,以“九城同心”推动“发展共进”,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全力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

“立”的路径也十分明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武汉城市圈各市要主动争位,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格局。

九城的定位一目了然:作为龙头的武汉市,要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做优主城,做强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和长江新区四个副城。武汉只有继续做大、做强自己,才能更好地辐射其它8城。

黄石、鄂州、黄冈等鄂东三市,要继续依托武汉,主动融入、深度融合,发挥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优势,做好临空经济。

作为武汉城市圈南北两大门户咸宁、孝感,要加快对接武汉,打造武汉的“后花园”“新外延”。地处武汉城市圈西翼的仙桃、天门、潜江,要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要提升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的位置,成为县域经济的标杆。

可以预期,通过强化同城化,做强武汉城市圈,武汉和8个中小城市将共同受益。

“破”得斩钉截铁,“立”得深谋远虑。发生在武汉城市圈的变化,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著名企业家陈东升十分看好武汉城市圈的新机遇:武汉将成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新沿海”。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相关文章

人民健康至上,健康城市建设步伐需切实加快
“城市是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建设健康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5-12
遵循规律、破解难题、提升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成为承载人口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5-18
武汉江滩改造:解决城市化与生态韧性共存难题
中国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项目的演变凸显了全世界众多滨水城市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城市化、发展、韧性危机和生态退化。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6-10
董伟副部长:艺术助力城市建设提质升级
经济质量高速发展必须完善空间治理、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空间规划,这是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向,是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空间重构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8-08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0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