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景观原型|研究】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
2021-12-09阅读:1608发布:金云峰来源:金云峰公众号作者:金云峰
【引文格式】金云峰,杜伊.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J].中国园林,2017,33(06):48-52.
【摘要】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城市景观环境塑造的关注与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中的工作内容与任务不谋而合。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城市设计概念、要素的再认识,发掘两者在方法上的贯通之处;进一步引入景观的原型设计方法,对历史原型的引入与转译方法以及地域原型的还原与重构方法进行解析。最后以清远大燕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景观原型手法表达城市设计要素,探讨景观原型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清远大燕湖
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各方各面,其不仅仅把城市看作是抽象和精确的物理空间构成,而是把城市看作容纳充满活力、丰富性的、容许偶然性的日常生活的容器,进而形成分析城市、塑造城市的方法[1]。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中逐渐加强对城市景观的重视,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塑造方面的关注上升到新高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注方向不谋而合。
2.1认识论视角
目前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并无统一定论,中外的研究与实践也呈多元化。有学者将其概念按时间发展分类为以下7种: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关注行为与环境的互动的城市设计、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以及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2]。到了现阶段,城市设计不断融入大量来自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新思想,阐释出城市设计新阶段的发展,使其含义更加充实广泛,例如城市设计与政治经济学[3]、生态学[4]等其他学领域交叉融合,并有实践提出了以景观塑造为主导的城市设计[5],形成了与风景园林学的交集。
实际就从城市设计要素来看,两者设计对象一直存在交集,例如广场、绿地等是风景园林学在城市实践中的主要对象,邹德慈在《城市设计概论》一书中就提到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开敞空间对于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他认广场、绿地等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还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物质要素[6]。表1归纳总结了城市设计发展进程中,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不难发现其中均涉及诸多自然、文化景观,以及游憩活动行为等风景园林学领域擅长的内容。利用风景园林学现有方法能够更好地使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留住城市历史的原真性、完整性。
表1 基于风景园林学的城市设计要素分类辨析
2.2方法论视角
从方法论视角看,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强调应用技术的手段方法的学问,始终以解决城市空间环境问题为自身目标,其发展需要离不开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紧密联系。风景园林学不仅在对象和内容上同城市设计相关,在原理方法技术工具上与城市设计也能相互贯通。特别当前的情况是部分实践以美学原则决定城市形态,或社会经济政治等非物质形态受到过分强调,已逐渐背离城市设计方法中基于空间的本位思想[11],因此提出这一观点具有现实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先生就提出“山水城市”建设,以古典造园方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使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融合[12]。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用现代逻辑可以理解为以景观为主体,以塑造与控制景观元素为主要工作内容,尊重场地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的思想,最终成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13]。放眼国际,“景观都市主义”实践也证明了景观可以作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媒介,替代建筑成为城市开发新秩序的基本元素。
2.3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设计认识
风景园林学科自2011年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后,其学科本质及内在思考均得到了延展与丰富,有能力处理更为综合复杂的环境与社会问题[14]。作为处理“城市—环境—人”之间关系的学科,风景园林在城市中的主要研究实践对象城市开放空间与建筑及城市构成相辅相成的图底关系,使得其在城市设计中的位置逐渐明朗化,也促进城市设计从过去极易受城市规划或极大影响或过于平面图形化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这对于我国的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的发展是一次磨合。
风景园林学科正逐渐改善过去科学与艺术分裂,城市与自然的对立,在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水文等多学科形成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能够使城市设计变得更为“有机、活力、可读”。具体来说,基于风景园林学的城市设计以引导城市景观体系(包括开放空间、绿地、游憩、历史文化景观、生态格局等系统)为主,整合建筑、交通、经济等城市各系统的交叉综合性系统设计;强调城市环境的艺术创作属性,风景园林学科对于“山水”艺术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地域文化、精神情感、人文修养与生活哲思[15],使城市意象与氛围更易于识别。
3.1“原型”释义
原型(Archetypes)思想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经历了漫长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 荣格(Carl Gustav Jung)以“原型”为出发点,提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理论,该理论不仅在哲学、宗教,还在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荣格的理论是人类祖先的经验在经过了不断地积累与重复后,形成积淀在种族的心灵上的 “原始意象”( the primordial image ),最后被保存在种族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里,得以代代相传[16]。
然而混沌的集体潜意识如何成为人类所意识的对象(具体的事物),荣格引入了“原型”这一中介,他称原型为“典型的领悟模式”。因此原型可以被看作是设计中的“催化剂”,它并不就是设计本身。设计是通过从“集体无意识”中将原始意象挖掘出来,追溯并塑造原始意象,通过赋以新的面貌,转化成为具有美感与象征性的作品[17]。因此原型设计旨在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寻找对事物的共同认知,并加以提炼和转换成设计作品,使设计产生共鸣[18]。景观原型包含历史原型、地域原型、自然原型、艺术原型等,以下介绍与城市设计要素联系密切的历史原型、地域原型及其设计方法。
3.2历史原型
历史原型是历史对现实的馈赠,没有历史根基的创新将影响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记忆的丢失则影响着人对于塑造了这个城市生活的事件的感知[19]。因此,城市景观需要传递这样的信息。依据历史原型创造实体空间,从而建立当代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3.2.1引入方法
历史原型通过对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遗留积淀之物的类推,旨在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历史象征性的景观,从而保证城市景观不受或减少受到多元化浪潮的影响,保持相对恒定有序的状态[20]。原型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原始意象。在景观设计中,可通过对场地特色的分析,引入符合文化背景的历史实物存留,或历史上有据可证的实物;在没有历史遗留物可考时,事件、风俗、情感、精神等抽象性的原始意象也能成为引导人们感知历史的心理线索。
3.2.2转译方法
历史的展示性空间往往需要人们保持如阅读时的全神贯注,游览中容易让人们失去最初的兴趣产生疲倦的体验。因此历史原型有时通过转译,使景观容易被感知,进而通过感知激发人们的潜意识理解景观作品隐含的意义。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需要设计者发挥创造性的工作,原型被转译到空间的过程中,形成的变化应该仍能维持实物的本质特征,使历史注入吸引人的、鲜活的新价值。
3.3地域原型
地域原型能够直接有效地塑造地方特色,其主要是通过解读地方文脉与场所精神,将其中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利用设计语言进行修饰与再创作,最终产生有共鸣的作品[21]。
3.3.1还原方法
地域性包含着人类与自然之间一种互相适应而积累下来的一种大智慧。因此在设计领域里,还原地域性往往成为塑造特色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其内涵主要包含自然与文化两方面。在地域原型还原方法中,注重场地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再现地域空间形态以及地方生活图景,起到丰富空间和活跃场地气氛的作用。还原方法强调本地性、平民性,希望还原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引发人们的共鸣。
3.3.2重构方法
一定地域内自然与文化景观演变与发展的方向和秩序,经过时间沉淀逐渐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与原则储藏于人们的意识结构中,地域原型得以确立并维持。未来即便传统发生了演变,旧的景观形态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但积淀下来的原型作为文化能量能够顺利融汇进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16]。因此可以将地域原型进行重构,这是不脱离地方特色进而超越自身特色的途径。可以通过对乡土经验的现代性演绎,或者乡土实物或意象的解构,实现地域性元素的重组,更为自由地表现空间。
大燕湖片区位于清远市区南部,总面积约39km2,片区内河湖水系星罗棋布,北江穿流而过,具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基底。本设计是对整个片区所有要素进行综合规划设计。设计定位“湖城清远”的目标(图1),挖掘片区的自然禀赋,维护现有生态基底,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城市特色。在得天独厚的山水基底上通过景观原型方法的运用,以景观塑造为主导组织城市各系统及要素,形成清远这座城市独有的活力与魅力(图2)。
图1 设计目标—湖城清远
图2 清远大燕湖片区城市设计要素的组织
4.1历史原型——设计激活城市空间的过程
根据对清远历史文化的考证,“清远”地名的来源与其区域范围内流淌的北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江古称溱水,长久以来,北江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自南朝梁陈时期“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的描述开始,历代都有美好诗句流传。临江登高时难免令人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叹。“清远”地名的渊源极富诗情画意: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设计拟通过对湖城慢行系统的建设让居民以及来此游客能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所赋诗赞美的清远。介入历史原型,使人们潜意识中的可能较为概略的印象与场景碎片得以串联。但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潜意识中的历史文化因素有关,无法直接模拟,更适于解读。设计引入“可读”的“中国结”。“中国结”起源自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至汉朝变为仪礼记事,即曾经“中国结”在历史上起到过文字的功能,到近代发展成为民间手工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象征着瑞意与祥和,承载着美好的祝福(图3)。引入“绳”对应慢行系统中的廊道,与区域绿道交叉编织形成慢行网络;“结”则对应重要的游憩空间单元,成为了系统里可被阅读识别的“字符”,带人领悟历史情感、精神等抽象性概念。
图3 历史原型——中国结
中国结的“结”因编法具有多种不同样式,通过随意组合能发展成完整却不同的类型,是组成原型的“元”,借助转译方法成为城市最本质特征的空间要素,特点是使功能组合落实到空间,契合且灵活,使不具备“实”形的历史得以在设计中显影。“结”被转译成景观、文化、游憩、水陆交通及其他城市功能植入到各空间节点,“绳”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慢行廊道,转译为以行人导向(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 POD)、自行车导向(Bicycle Oriented Development, BOD) 模式发展,“机动+慢行”以缓解机动交通与慢行交通的冲突(图4)。最终通过转译后形成了水上、陆上交通以及丰富休闲活动空间节点的慢行系统临江而建,呈现与城市不可分割的北江自然与文化景观,勾勒“清远”意象。
图4 大燕湖片区慢行系统规划
4.2地域原型——设计升华场所精神的过程
清远“福地文化”自古有之,有文史资料为证。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是记载道教洞天福地的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记载的第十九福地即为清远山,位于市区东部。清远的福地文化包含“祈福、享福、理福、造福”,极佳地诠释出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不可取代的地域原型(图5)。褪去宗教赋予的神秘色彩,本设计还原福地“道法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设计形成了“浮岛”城市核心特色空间,蓝绿浮岛成为清远历经千百年变迁,山水依旧秀美的见证(图6)。
图5 地域原型——清远福地文化
图6 城市浮岛构思
为顺应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需求,重构福地现代城市功能与空间。在片区背山面湖,景色宜人的核心地带,首先考虑形成开放格局,设计乐活文化湾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核,而非半开放的、公共性削弱的居住空间,强调山水资源的全民共享。这是一次对“福地文化”的现代解读,从虚无缥缈的绿野仙踪过渡为安居乐业、生态和谐的一方宜居福地。
以“岛”为媒,在岛上布置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营造主题文化空间、人文休闲空间,构成具有清远地方文化特色的“福岛”(图7)。为实现清远“岛-湖-城”的联动发展,将片区内的绿道慢行系统对接到整个清远市的慢行系统中,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使“福岛”真正惠及当地居民,让“福地文化”成为清远人的一种身份认同,融进清远人的血液,使世世代代清远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天人合一”的信仰得以传承(图8)。
图7 乐活文化湾平面图
图8 乐活文化湾慢行系统图
运用景观原型塑造城市,是对设计方法的新的尝试,从“集体无意识”中提炼或具体或抽象的“原型”,通过“原型”引发公众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基于风景园林途径的城市设计,主要以景观要素为主导,如清远大燕湖案例所示,通过对历史、地域景观原型的塑造,突出城市水体系统、开放空间系统、慢性系统、以及城市核心公共空间的营建。将景观原型引入城市设计,利用引入转译、还原重构等方法,使得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城市功能也能融入其中,最终实现“湖城清远”这一定位。
【参考文献】
[1]王一.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刘宛.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评述[J].城市规划,2000(12):16-22.
[3]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城市形态:政治经济学与城市设计[M].孙诗萌,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林姚宇,陈国生.FRP论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概念、价值、方法和成果[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205-213.
[5]王登嵘,张铭浩,施为学.景观塑造要求主导下的城市规划编制:兼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融合路径[J].城市规划,2008(12):93-96.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哈米德·胥瓦尼.都市设计程序[M].谢庆达,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79.
[8]赵景伟,岳艳,祁丽艳,等.城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段汉兴.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王世福,吴婷婷.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承载的城市设计方法[J].上海城市规划,2015(1):26-30.
[12]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J].城市规划,1993(3):18-19.
[13]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园林,2009(10):60-63.
[14]金云峰,杜伊,陈光.生态工程综述:基于“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的视角[J].中国园林,2015(2):89-93.
[15]李涛,金云峰.基于景观原型的“山水城镇”城市设计探究[J].广东园林,2016(2):13-16.
[16]邹颖,刘靖怡.“原型”的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18.
[17]金云峰,姚吉昕,顾丹叶.景观设计策略-基于原型理论的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15(10):94-99.
[18]金云峰,俞为妍.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华中建筑,2012(10):92-95.
[19]金云峰,项淑萍.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2):53-57.
[20]金云峰,项淑萍.类推设计:基于历史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1]金云峰,项淑萍.乡土设计:基于地域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C]//南京林业大学,等.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本论文获《中国园林》杂志2017年度优秀论文)
论文全文排版
【清远市大燕湖片区及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项目】以大燕湖山水蓝绿城市地段40平方千米为规划设计范围,通过景观原型手法表达城市设计要素,探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有机更新应用。
规划设计人员:金云峰、周晓霞、张欣然、范炜、陈光、张悦文、陈思、汪翼飞、夏雯、俞为妍、陶楠、沙洲、高于峻、齐昕、唐云超、朱璐瑶
(本项目获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延伸阅读】为了不同生源研究生适应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总结出基于“景观原型”一套设计方法,自2009年起连续发表论文16篇,包括史原型、自然原型、历地域原型、艺术原型等4大景观原型
【注】论文题目为蓝色字体是已在本公众号上发布过的论文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