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傅伯杰院士NSR综述 | 中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
2023-02-25阅读:15909发布:人居要闻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作者:傅伯杰
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行动呼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自然,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按期实现。通过生态修复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此,值得回顾和总结促进国家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和研究进展。生态修复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但是,目前鲜有综述性文章讨论中国国家尺度的生态修复如何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与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 Meadows教授等近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综述文章“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总结中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为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视角,提出生态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研究环节:立足(on what)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结合(for whom)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人类福祉提升,满足(to what purpose)可持续生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是从自然到人类的单向链条。在该研究构建的协同演化框架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也会影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体现了从人类到自然的反馈链条。因此,作者认为: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不是单向的因果级联关系,而是双向的系统互馈关系,最终目标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1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系
通过对17项大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了这些工程不仅生态环境效应,使碳汇增加、侵蚀减少,发挥了突出的生态效益。在地理空间上,从先前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目前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中国生态修复的空间格局也更具地理单元的完整性。
图2 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角度,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区划视角、级联视角和协同演化视角3个阶段。首先,主体功能区划可以为地理区域的分类提供依据,从而理解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在地理空间中的不同主导作用。其次,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调国土空间的整体性,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未来,面向美丽中国建设需求,有必要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角度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流所提供的惠益如何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策的激励措施,使利益相关者可以从生态保护修复中受益,从而自下而上的支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自发走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接受生态修复政策。
图3 从主体功能区划到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再到实现美丽中国的三阶段
一些局地案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有“双赢”的发展路径。但是考虑到地理时空异质性,目前很难在国家和区域尺度将这些案例式的“双赢”路径总结为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模式。为此,有必要加强针对重点地域单元的区域尺度生态修复研究,明确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传递,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的贡献。
图4 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对生态修复需求的地理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大。科学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作者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演化视角下,提出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的四个地理学研究议题,包括解读系统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过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流;评估社会-生态效益;支持适应性管理,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5 基于地理环境的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需求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