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人居要闻 | “服务奥运20年:感谢时代赋予的使命”——走近北京奥运场馆(三)
2022-01-29阅读:1727发布:人居要闻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作者:程晓丽
“我们都应该感谢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方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作为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壶赛场设计总负责人,郑方从2003年开始主持奥运场馆设计至今近20年,完成了7个奥运比赛场馆设计任务。在丰富的经验积累与时代变革的浪潮前,郑方感受到,奥运场馆设计不仅融合了当下时代的技术进步,也承载着时代的观念和烙印。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本届冬奥会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我深刻感受到奥运会和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这是郑方这些年最大的感受之一。
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奥林匹克2020+5议程》,并在“促进可持续的奥运会”建议中提出,2024年、2026年、2028年三届奥运会不需要新建场地,鼓励使用临时场地。
在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五个冰上竞赛场馆中,除了“冰丝带”是新建场馆外,“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均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
“可持续·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提出的可持续性愿景,不仅为冬奥会举办树立起新的标杆,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以“冰丝带”和“水立方”为例,“冰丝带”冰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奥林匹克公园里最大的单一室内通用空间。郑方告诉记者,在比赛大厅的屋顶上,每一个节点都预留了吊钩,可以用于后期演出、举办活动时悬挂设备。场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都是为赛后使用预留的。
“水立方”则通过一系列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改建,成为集旅游参观、大型活动、游泳健身、嬉水乐园于一体的公共活动中心。在打造可持续赛后利用场景方面,“水立方”通过“水冰转换”可拆卸结构,实现冬季、夏季两个使用场景的转换。
此外,在北京赛区冰上场馆新建和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为场馆建立了节能体系,包括控制新建场馆容积、增强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提升场馆能源运行水平等,降低了冰上场馆对环境的整体影响,提高了场馆运行效率。
“科技创新展现可持续理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未来奥运场馆规划设计起到示范作用,包括很多引领性、创新性的技术。”郑方告诉记者,场馆设计中采用的每一项技术,都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
比如,“冰丝带”采用的国产高钒封闭索,是全球体育馆中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冰丝带幕墙。在制冰技术上,采用最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不仅让“冰丝带”冰面质量更好,还能实现大幅度的节能环保。
“冰丝带”从设计理念、技术工艺、材料选取、施工技法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达到体育场馆设计和建设的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冰丝带”的“最强大脑”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可以通过监测系统实现碳排放精准核算;通过收集计算智能传感器实时检测的场地湿度、温度、风速以及观众席各区域人员数量,调控座椅送风系统和除湿系统,让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确保打造出“最快的冰”,可以为冰上运动爱好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化训练监测管理方案等。
无论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水立方”,还是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冰丝带”,郑方希望,不只是建设一个奥运比赛场馆,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场馆与时代连接在一起,“好的设计和好的建筑,可以让我们和身处的时代休戚与共。”
“建筑要回答时代的问题”
20年来,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让郑方对建筑学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正如他所言:“建筑要回答时代的问题。”
“简洁、完整、有力量”,这是郑方对建筑美的一种设计标准。他认为,设计已经远远超出美学本身,实现向人文、美学以及工程学等多方面扩展。它看上去很简洁,却蕴含不同专业、维度的思考,让技术通过设计变得有意义。
奥运场馆的设计既要考虑建筑效果、结构、幕墙、机电、声学,又要考虑温度、光环境,其中包含很多复杂的技术应用。此外,还需要考虑让建筑实现赛时、赛后场馆运行的复杂功能。
如何将简洁、完整、有力的设计标准与以上种种因素交织在奥运场馆这样动辄上百米跨度的超级结构中,极具挑战。
郑方回忆,在所有参加速滑馆设计竞赛方案里,“冰丝带”是唯一一个完整的椭圆形。他设计的创想是把坚硬的冰做成轻盈飘逸的丝带。从材料上考虑,冰应该是质地坚硬的,但经过设计的思考,冰变成了弯曲编织的丝带。这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包含中国传统的智慧。
这一设计得到了业内多位专家的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对此评价说:“‘冰丝带’在造型的完成度以及最终设计理念的呈现上,都非常值得肯定。除了效果之外,能看到它的结构合理性和先进性,非常巧妙,有韵律感。”
20年,服务两届奥运;20年,服务北京建设。郑方感谢时代赋予他和同事们的使命,“能够为热爱的城市描绘壮丽的画面、辉煌的场景,是何等幸运。
原标题:“服务奥运20年:感谢时代赋予的使命”——走近北京奥运场馆(三)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