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生态设计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1-10-24
项目名称:生态设计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
设计时间:2007-06 - 2009-02
建成时间:2009-10
项目规模:占地18公顷
委托单位:上海世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导读: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设计,2009年10月建成并于2010年5月正式开放。场地为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项目名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 计 师: 俞孔坚
设计时间:2007
项目类别:风景旅游区规划
项目状态:工程类
项目地点:上海市世博园
获奖奖项:艾景奖 · 2011年度卓越设计奖(BEST OF THE BEST)(金奖)
▲上海后滩公园实景图
项目背景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设计,2009年10月建成并于2010年5月正式开放。场地为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
▲上海后滩公园实景图
三种文明揭示场地个性
设计采用立体分层方式,层层剖析和演绎场地的历史与未来,刻画公园的独特个性,并为解决场地面临的挑战寻找出路。以后滩场地景观演绎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烹赋作为线索,在上述湿地生态景观基底之上,叠加田园的回味、工业记忆和后工业文明三个层次的景观信息,形成场地的总体特征,传达三种文明意象。
▲上海后滩公园实景图
工业的记忆
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通过生态设计途径,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它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上海后滩公园实景图
田的回味
后滩地区自唐代到1843年开埠经历了近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农耕文明景观层是本规划中体现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重要易观层次。
梯地禾田带是公园的内河湿地与浦明路之间的过渡地带。设计从千百年来中国的梯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一方面用梯田来解决3~5m的高差,同时,利用梯田灌溉的过程,使污水得以曝气、逐级沉淀、净化。田块中种植五谷、经济作物和各类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随季节而变换,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翅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使土地的生产功能得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教育场所。
梯田结构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江岸过渡带的界面景观,同时创造了丰富的体验空间。以田埂为径,人们可以进入湿地净化区域,体验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人工湿地展示,作为可进入的"毛细管"路径,大大提高公园的人流容量,像海绵一样,田埂网络使公园的人流容量极富弹性。
▲上海后滩公园实景图
设计说明
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在田的肌理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遗存和记忆;在狭窄的空间里,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它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内河湿地启承开合,委婉流动,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田埂之间与“容器”之中,形成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和丰富体验的审美空间。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人类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
相关作品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