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湖北宜昌西坝段河道整治工程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4-09-02
项目名称:湖北宜昌西坝段河道整治工程
设计时间:2023-11 - 2024-04
项目规模:对西坝段北段0.85km的边坡进行岸坡修复和加固;对总长约2.9km的岸线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委托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水利局
导读:
长江大保护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岸线及其滨水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项目基于长江大保护的社会空间背景与生态服务功能视角,从蓝绿协同的空间构筑、服务依据的交通串联、活力复合的空间营造、文化脉络的有机更新4个方面展开了规划设计。湖北宜昌西坝段河道整治工程
项目简介
长江大保护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岸线及其滨水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项目基于长江大保护的社会空间背景与生态服务功能视角,从蓝绿协同的空间构筑、服务依据的交通串联、活力复合的空间营造、文化脉络的有机更新4个方面展开了规划设计。
期望能够为城市滨水空间保护与利用提供实践路径,助力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背景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背景下,长江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受三峡工程运用后清水下泄和河势演变等因素影响,长江宜昌段局部岸坡崩岸仍有发生,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西陵区西坝段地理位置特殊,受市民关注度较高,当前存在崩岸险情,存在防洪安全隐患,已护工程标准较低,工程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抵御大洪水的冲刷,影响宜昌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宜昌长江河道防洪保安能力,锚固宜昌城市安全底线,提升宜昌城市形象,增加西陵区西坝段护岸工程是十分必要的。《湖北宜昌西坝段河道整治工程》不仅是地区发展的需要,更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二、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葛洲坝正下游西坝岛,邻长江侧岸线全长3km,聚集了住宅、工业、商业及行政办公用地,是宜昌蓝绿生态空间重要组成。
通过对其边坡进行岸坡修复、加固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保障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经调研发现,部分江段存在崩岸险情严重、防洪安全隐患突出、防汛抢险通道不畅、应急抢险能力不足的城市水安全问题;具有滨水岸线空间被挤压,滨水缓冲隔离、生态保育功能丧失等城市水生态问题;还兼具滨水空间水岸割裂,岸线景观资源未被开发等价值标准单一、公共空间缺失等城市水环境问题。
三、设计说明
1.规划理念
项目区域涉及长江河道管理范围、中华鲟保护范围、城市绿地等多种用地,各专业在巩固城市水安全底线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的综合解析。
通过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合功能修补,致力实现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价值最大化,提升蓝绿交织空间的可达性和公共空间品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保障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思路
首先,为有效缓解区域生态保育功能与建设发展间的矛盾,在横向上基于城市蓝绿线框定合理的蓝绿空间规划边界,并严控护岸工程范围,减少了项目对中华鲟保护区影响;同时在纵向上量化解析场地高程、水文信息等,
进而形成了立体的“水域蓝网”和“生态绿网”交融通廊,提升了区域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运用景观措施串联场地内萎缩孤化的破碎化斑块,通过交通、空间营造等手段,串联城市复合功能及文脉,拓展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最后,在维持现有沿岸流态的基础上,通过“水下措施换取陆地空间”,并建立梯度分布式韧性防护体系来修复原先不连续、破损和坍塌的防护岸坡。
3.规划成果
规划布局及分区图
总体鸟瞰图
西坝城市阳台段效果图
西坝城市遗产段效果图
西坝城市活力段效果图
四、规划亮点
1.构筑立体安全防护体系为替代传统的岸坡硬化建设方法,通过纵向划分出四级防护体系。
不仅能恢复河岸自然走势,增强河岸的抗冲能力,稳定流态,还能将水利工程设施转变为水-陆自然基质的生态空间,进而促进交叉区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确保长江岸线的安全底线,利用空间多层次生态位构建多样化生境秩序,实现微生物、水、土、植被、动物等要素协同作用的水岸联动效应。
2.水下措施换取陆域空间在设计水位以下的区域,采用直立式挡墙,释放坡度比,不仅能有效控制水位,而且实现挡墙顶部高程以上区域与生态护岸自然衔接,不仅可以确保长江正常过流,还能最大程度拓宽陆域平面,以争取坡地生境空间,实现城市用地效益的最大化。
3.活力复合空间营造首先,结合防汛应急抢险通道(兼绿道功能)布置,将场地划分成“一带•三段•多节点”,同时打通其中的堵点、断点,串联“江岸—亲水空间—腹地”,构筑横、纵向慢行空间,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聚;
其次,通过健身步道、园路小径、观江栈道等多层次交通体系的设置,融入多样性景观设施及活动,
织补城市滨水慢行空间,提升亲水空间可达性,实现人水双向互动共生。
五、设计感悟
近年来,风景园林行业聚焦新形势下的长江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拓展研究路径,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催化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共同推进长江流域健康发展。
在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长江大保护既定的预期目标使得城市滨水空间既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又承载着日益多元、复合的功能需求。
城市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利用需以推动城市蓝绿交织空间规划复合化与精细化为目标,利用跨专业的思维弹性协同,统筹环境、生态、人居等多维度,服务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各自为政的要素独立管控向全过程全要素统筹管控进行转变。
1.蓝绿交融,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在城市稳步扩张发展过程中,因蓝线划定未兼顾河道的合理布局框架与弹性控制,导致其与各类控制要素的矛盾不断增多,“蓝绿”空间也因此常处于矛盾频发的地带,对城市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城市滨水空间的统筹融合是有效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的融合的有效措施,其所具有的边际效应也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2.衔接自然,回应城市生态需求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着水质净化、雨洪调节、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具有自然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双重属性;此外,城市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也呈现出了复杂的多元化结构特征,故如何有效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环境并发挥其生态功能,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紧密连接的关键。
3.挖掘活力,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功能复合城市公共空间,是支撑和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复兴的关键节点;因此,为实现其功能、活力、风貌、产业及生态的融合,在城市“界面”高度的统筹是其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换言之,如何串联滨水区域松散的碎片化空间并以此激发其活力、触发带动城市的有机更新与迭代,是响应城市不同功能需求的关键。
4.唤醒回忆,延续城市文脉记忆城市因水而兴,是滨水地区运输、工业等多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中几乎不复存在。
城市滨水空间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于唤醒并统筹城市滨水空间范畴内文化、情感等元素,并优化或创造其承载与表达的场所。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