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正坑水碧道工程

罗湖区正坑水碧道工程

设计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所在: 广东深圳罗湖区

{罗湖区正坑水碧道工程} 项目位于 {中国广东深圳} ,项目规模 {24.5公顷},属于 {城乡公共空间-生态修复-风景道及露营地-滨水景观-风景区} ,项目风格定位为 {现代自然-现代简约} ,设计时间从 {2020-02到2022-06}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接受 {深圳市罗湖区水务局} 委托,历经 {851} 天圆满完成设计任务,如果您对该团队设计感兴趣,请点赞和评论将项目推荐到网站首页及项目频道列表首位,更多的设计师将因您受益,期待您在线留言或者来电预约咨询。
{2022-07} 项目已竣工完成,呈现的效果得到业主单位的高度赞誉。
约TA提供服务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2-08-25

项目名称:罗湖区正坑水碧道工程

设计时间:2020-02 - 2022-06

建成时间:2022-07

项目规模:24.5公顷

委托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水务局

景观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指导:陈希玮

方案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植物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导读:

正坑水碧道工程的建设,带动片区经济发展,成为“河道+产业+生态”综合开发的样板区。 助力了产业生态化迭代,多元的景观为培育新文化提供了场地,并以碧道为轴集聚绿色产业,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了绿色滨水经济带,提升游客地域文化生态体验,促进居民融入产业发展,分享发展红利,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的生态新名片。

项目背景

正坑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北部,大望梧桐片区,属东深供水-深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范围,紧邻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III类以上,周边生态资源优越。罗湖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心思想,依托大望梧桐片区良好的生态条件,采用自然策略下低干预的设计方案,建设正坑水碧道工程,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正坑水卓越的自然禀赋,散发青山碧水的生态魅力,助力大望梧桐片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罗湖全域旅游发展,为深圳中央生态区的打造增速提效。

正坑水碧道属河流郊野型碧道。正坑水发源于正坑水库,下接深圳水库,水质为地表III类水,沿线全长3.67公里,流域面积6.78km2,本次工程范围总面积约24.5公顷。核心改造区范围约为14.6公顷,扩展生态区域面积约9.9公顷。水域面积:5.9公顷,陆域面积:18.6公顷。

设计说明

设计原则:有则相生,无则显性。

设计策略:以水为魂,借林为骨;随形就势,游望相宜。


正坑水碧道设计旨在通过发挥区域卓越的自然禀赋,激发场地的生态能量与水源文化特质,散发青山碧水的原生魅力。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挖掘场地原有潜力,串联区域内特色节点,形成高品质的郊野体验段。


碧道设计重新梳理片区交通系统,拆除、新建桥梁3座,打通两岸连通性。改造和修缮车行道、人行道、新建沿河步道、园路及空中栈桥共长约4.2公里,并与现状绿道相衔接,全线游径总长度约5.7公里。新建驿站一座,凉亭4座,壅水堰6座,改造提升壅水堰1座,新建及加固驳岸约2.8km。串联起大望村至本焕学院全线滨水空间,为游人从城市空间进入郊野体验空间提供了便利。


从场地使用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角度,因地制宜,在陆域与水域之间构成完整的生态过渡带,增加活动空间与亲水地带,提高人与水的互动性,体现人与场地互融的根本精神,实现焕发滨水活力的目的。


在河体的公共开放带,最大限度的满足大量城市休闲人群、周边公共人流对户外开放空间使用与参与的需求,采用针灸式的景观介入手法,充分结合场地良好的自然风貌,将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入自然当中,建设中除城市区域拆迁困难进行保留加固,其余沿线均最大程度完成了生态化修复,采用绿色生态驳岸形式完成生态化改造。以微改造,低干扰,利用自然做功的修复方式,提高了人类与河流的亲密性,意愿使人与自然更为和谐。

一级驿站—潺山驿

建筑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建筑屋顶的山形造型与山体融为一体,压型钢板和玻璃构成的墙面,均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布置灵活既分割又连通着空间序列,室内外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中庭将各个功能房间分隔为流动的空间,突出建筑简洁明快、生动鲜亮的品质,作为空间的设计者,或者情节的策划人,设计师强调人在空间中对情景的体验,给使用者以自由度,让每个人用自己的叙事方式在空间中获得不同感受。


户外大草坪与园路游线独具个性,园路设计从大地景观中提取张弛有度的曲线元素,采用白色砾石,黑白相间的花岗石,用以贯穿人行动线;以雪浪石、虬劲的乌桕,火热的凤凰木、雅丽清秀的蓝花楹装饰的绿洲,划分出人的活动空间,以人的参与为出发点和目的,关注人与空间精神的升华,提升场地活力。满足游客漫步、亲子活动、休闲运动的功能需求,打造亲切、流动的临水森居滨水空间。


1661752374504504.png

越桥、拢月湖

这里拥有区域内核心景观生态资源,丰富的湿地生物,具有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设计体现对环境的深切敬意,以温和友好的方式抵达人心,让游客的情绪指向光明、喜悦、轻快,让人们觉得此片天地富有善意、充满关怀,重建人与自然的感情,使人们发自内心的爱护自然。


空间主要以舒缓的草坡为主要空间属性,满足观水亲水的休闲活动,通过微地形处理,并在河岸常水位以上配置草坪、水生植物形成二级护岸,如再力花、花叶芦竹、芦苇、美人蕉等,梳理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构建稳定的河岸带植物群落,作为河水-陆地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不仅美化了河道,同时,可为河岸阻筛过滤地表径流及面源污染、净化水质、也为水生动物提供息空间,丰富其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河道的防洪压力。设计利用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提高河滩地、湿地景观,提高河相多样性。


1661752422109748.png

1661752451112235.png


越桥与观景亭相掩成趣,成为游人驻足留恋休憩之地。

越桥外形取意于中国古典石拱桥,桥拱圆正,夜幕之时与倒影相映成加圆。桥高4.25米,桥南水域开阔,登桥可赏湖水映月,摘星辰。与观山驿组合形成观山望月景观节点。桥体栏杆在古典石拱桥栏杆样式的基础上,去繁取精,简洁明朗,融合望月寓意。较高一侧的实体月牙渐变丰盈,讲述光的流逝,通过镂空虚实转化展现明月的阴晴圆缺,体现安宁静谧的情韵,永恒空灵的情怀,对故园思念、对美好祝愿之情愫。


1661752610834515.png

1661752637975831.png

湿地步道

保持着作为景观师对大地的敬畏和自然的责任感和态度。对于现场这样一个强自然生态属性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第一思路是低干预,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所以山体上的原生植被我们尽力保障其不被破坏。以生态为先的设计理念出发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并解决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场地排水汇水、水土保持、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新的设计重新优化场地标高,对原有竹林植重新梳理,对施工范围内裸土进行复绿,对湿地滩涂区域进行水生植被的补充,以此保护鸟类及鱼类等野生动物气息地。其余相对开阔且地势较高的区域乔木以水杉、水蒲桃、红花洋紫荆等色叶林和花树林为点缀,加强对乔灌木林地的保护。水土两生的两栖花卉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较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即使被洪水漫过也可较快恢复。材料选择我们更改了态度,将防腐木改为石材,更为耐久,提供更有效的社会价值。现场实施完成后,水边形成了自然凉爽的小气候,可见湖上云水与白鹭。

社会社交问题:人和人的问题,景观设计需要有公众参与,有历史文化保留的痕迹。

我们对原有旧堰进行了提升美化,将遗留下来的构筑物改为坐凳,保留了水闸,来反映场地过去的历史。创造一个属于这块场地的记忆,营造独特的体验,体现更多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


自我个体问题:亲自然的设计,利用自然,可以缓解个体对于不可知的未来产生的焦虑感,化解心理压力。

我们利用已有的施工便道设计游路。通过改造提升旧堰、利用过河雍水堰,串联两岸。形成一条长约800m的游憩路径,包含樱花林、竹林曲径,过河汀步。串联起了越桥、拢月湖、开心钓鱼场、旧堰、一级驿站等景观节点。


道路不宽,但树木花丛错落有致,保留沿河竹林、古树,自然轻盈如伞盖。对岸地滩涂地担负着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重任。

设计在保护和修复之外,还赋予空间公共休闲社交属性,设置自然条石坐凳,创造林下休憩社交空间。由原设计的双侧贯通,调整为两岸单侧互通,通过三段截然不同的空间开合体验,使人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场地松弛舒缓的魅力,感受自然生息之道,天然野趣之美。

这是一条简洁而幽静的自然游径,在保护自营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了远离机动车,漫游生活,跑步健身,露营戏水,亲近山水、探索欣赏自然的机会,发挥了公共滨河休闲带的功能。


1661752755918341.png

1661752775672801.png

空中栈道—碧谷流岚

提取自然之形,遵循自然之法。

以流动的曲线,带动亲近自然之心。


利用河道纵深高差及水平开合变化,以流线型手法,体现栈道的蜿蜒律动,在碧绿山谷中宛如山岚流雾。在水面的反射和周边密林的掩映下,形成“碧谷流岚“的景观特质。


草本植被及易维护的撒播野花组合生命力旺盛,并有巩固河堤功效,使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明显提高,形成多样化的生境及丰富的植物群落,鱼类、昆虫、鸟类种类与数量明显增,在这里,碧水、湿地、森林交织相融,生物和谐共生,唤起游客内心的喜悦、温暖与爱,俨然一处多元共享的郊野生态网红打卡宝地。具象的形帮助受众理解设计的审美,设计的灵魂意境旨在打动人们的内心,唤起游客的自我感知、环境感知、社会感知,情感思绪的流动,对物我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1661752868129078.png

入瞰

远眺起伏桥型与山势。

于栈道起点处眺望无尽重峦,栈道如蛟龙游于碧谷,戏于重山漪水之间。倏忽而隐,须臾而现,起伏缥缈,就山势而回响。栈道凌于山水之上,保留了两岸自然原生之美,减少对生态的干扰,以一种非破坏性的方式,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人们参与、感受、认知生态的机会,借此回归自然。


1661752906895749.png

1661752915627274.png

1661752921325750.png

1661752928385220.png

1661752988869414.png

1661752992212490.png

赏翠

观山水碧翠。

流畅的曲线形态与宁谧的潭池相映、动静对比,丰富了视觉体验,灵山、河石、绿林的有机结合,闲适怡然之中,游人从城市的喧哗中抽离,沉浸在缓慢宁静的时光里。


1661752955239557.png

1661752961140399.png

1661752967111198.png

1661752976743589.png

1661752980199237.png

亲澜

空间高低的转换为心灵与自然的接触铺陈,旋转而下的梯级减缓了栈道与水面的高差,为游人亲水游憩创造了条件,不经意间获得了融入山水,以水为行,以山为居的体验。


1661753004384144.png

1661753013723493.png

1661753061126681.png

1661753073176817.png

行游

桥浮水上 人游碧中。

此处山势为断崖式,天然形成高差近7米的瀑布,空间收紧,草木围拢,栈道云梯飞架于狭隘的山谷之上,犹如登云取月之势。


1661753096117537.png

1661753114488970.png

回望行愿

经过梯云段,空间豁然开朗,桥下盈盈水声,水面如镜池,池中绿湍如舟,心境闲怡。栈道止于行愿亭,空间简洁,行愿取意于实践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1661753135604424.png

1661753143192093.png

1661753150117166.png

1661753156113969.png

1661753160772420.png

林下园路

我们向往望不尽的草地,花草芬芳的蜿蜒小径,潺潺的水流。设计利用带状曲线空间,软化河岸,塑造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景观脉络,可俯观倒影,仰观林冠,解放被固化的河道,让其自然属性得以恢复,使其自我恢复、自我维持,具备弹性。以此营造自然中的秘境。


2.jpg

1661753294118479.png

城镇段

设计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本质上解决符合公共利益的问题。

城镇段碧道设计从自然中提取低饱和度的大地色系为主题颜色,运用棕色、米色、卡其色这些大自然、大地的颜色,将人行桥、近岸空间、亲水栈道,打造成为生长型的原生景观空间环境


1661753463721987.jpg

1661753899120368.png

成果与目标

项目完成了生态修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要素、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建设过程中对现状浆砌石挡墙驳岸进行保留加固外,其余沿线3244m河道驳岸均结合现状明渠和放坡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了5类绿色生态驳岸形式完成生态化改造,提升了场地的蓄水能力,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改变了人与河流隔绝关系,人类活动空间的增长,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增强了正坑水碧道的滨水活力。


正坑水碧道设计与建设工作紧密围绕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美景,同时改善周边基础设施,让道路通达顺畅,构建一个亲水、观水、嬉水,宣扬水文化、还水于民,提高人民幸福感,以碧水为中心的活力中心。


通过与自然为友的最小干预生态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山貌和现状植物群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共享共成长的系统,在现状山林中最低干扰地融入特色节点和安全便捷的慢行交通网络,完成硬化明渠及水利设施的改造修复,将其打造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高品质生态滨水郊野空间。


项目的实施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生态理念、治理方法、治理模式等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社会认可度高,公众积极参与。为大片区整体活力提升、系统联动,塑造了核心节点与生态底蕴。工程通过低投入、低维护的最小干预策略,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实践,为河道生态修复以及河流重新回归城市生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设计范围面积:24.5公顷

核心改造区范围约为14.6公顷,扩展生态区域面积约9.9公顷。

水域面积:5.9公顷,陆域面积:18.6公顷

广场铺装及道路面积:0.8公顷

建(构)筑物面积:0.037公顷

绿化面积:3.3公顷

主要技术创新点

1、场地内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空中栈道、观景平台、下河楼梯与原地形地貌进行结合,提供观景与游憩空间场地。

2、项目用地被河道及支流分割,行人步行交通不便,设计建设连通河的步行桥,使慢行交通形成连贯的体系,城市绿道得到完善和缝合。

3、设计采用草坡入水生态型驳岸,设置生态鸟岛,过河壅水堰,提高河道亲水性。

4、充分考虑雨水径流的污染和水体的水质 ,充分利用汇集的雨水、河道水作为绿化灌溉用水,合理设计灌溉体统。形成一个可蓄水防洪、可持续循环的自然生态灌溉体系。

新材料应用

1、节能技术主要有:太阳能灯具、透水铺装材料、LED节能灯等。

2、新型材料主要有:压型钢板、钢结构玻璃幕墙。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9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