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孤岛融合: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场所精神重构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文化遗产更新方案设计
Syncretic reconstruction of Genius Loci for the isolated island based on NBS ——The schematic desig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newal of Yannan Garden of PKU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2-07-27
项目名称:孤岛融合: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场所精神重构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文化遗产更新方案设计
设计时间:2021-09 - 2022-05
项目规模:42000平
委托单位:北京大学
导读:
燕南园位于北大燕园的南部,1952年随燕大并入北京大学,享有“园中之园”的誉称。燕南园建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众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大师(冰心、周培源、马寅初、冯友兰、侯仁之、芮沐、陈岱孙、李政道等)都曾在此居住。由于燕南园建筑长期作为教职工住宅使用,私搭乱建、环境杂乱,开放空间混乱的问题逐步突出,依据学校的发展建设要求,新视角关注下的燕南园更新改造被提上议事日程。本项目需要保存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场地自然生境、运用智慧低碳的方式,利用物质空间的更新重构“北大当之无愧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值得珍惜的精神家园”。1 项目设计说明
(1)本项目遵循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基本生态理论,借助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场所精神”概念,遵循“保护性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的北大燕南园更新改造方案设计。
(2)在场地基本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案着重研究了燕南园历史变迁发展和空间演进变化,并通过“北卡莱罗纳(UNC)大学”和“清华大学胜因院”国内外大学更新改造校园的案例比较研究,借助社会学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本案的历史文化建筑校园更新总体设计方案。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元泉”。本方案设计追本溯源(“元”),尊重历史记忆与自然生态,以微介入的方式,激活燕南园的场所精神的三“元”重构,设计重构历史微缩影的文化之源、自然大讲堂的生态之园、燕园馨家园的师生之缘。
(4)具体设计手法包括:区别保护性历史建筑和一般性建筑,根据现状建筑保存状况的评估评级,实现建筑更新的整体重造、新旧结合和局部修缮三种设计策略;利用节能管理、雨洪利用和绿色材料,实现低碳专项生态技术;借助燕园入选“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100+”机遇,营造高校中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和生境生态设计;将科技融入场地功能中,实现历史场景重现、环境数据监控和智慧景观参与。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更新的系统综合方案整治,实现燕南园孤岛重生和北大场所精神空间重构。
2 项目亮点
(1)实现“集体记忆”理论在历史文化遗产更新领域的多维度空间设计重现;
(2)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和自然生境保护融合,实现“COP15全球100+”的北大燕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样板;
(3)尊重历史记忆与自然生态,摒弃拆除大建,运用微更新设计介入手法,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4)场所精神追本溯三“元”:源、园、缘,纵贯历史文化、生态低碳和交流参与,实现交融重构;
3 技术创新点
(1)建筑修缮改造中新旧结合的被动式节能建筑技术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自然演替技术
(3)海绵园区的雨水收集管理利用净化技术
(4)废弃材料重复利用的低碳生物技术
(5)利用VR/AR场景重现和环境数据监控的智慧景观技术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