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
ecological promotion project along the ecological valley of ChiLeChuan Prairie
项目详情发布时间:2021-12-30
项目名称: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
设计时间:2020-09 - 2020-12
项目规模:8033亩
景观设计: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邢圣斐、郭恺、张波、康永霞、张琪、王莉宁、赵晨、杨帅、卢凤虎、董浩、呼婕
导读:
大青山属阴山山脉,是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北部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山势巍峨,树木葱笼,润泽着广袤的土默川平原,很早就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美景。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大青山前坡植被逐渐衰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变得满目疮痍,失去了当年的景致。百草园鸟瞰效果图
大青山属阴山山脉,是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北部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山势巍峨,树木葱笼,润泽着广袤的土默川平原,很早就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美景。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大青山前坡植被逐渐衰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变得满目疮痍,失去了当年的景致。
在近些年的改造中,相关职能部门在大青山前坡、呼和塔拉大街沿线走廊种植了大量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速生乔木,短期内实现了前坡变绿的愿景。速生树种根系发达,在其生长的地方其它植物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无法生长。另一方面,呼和塔拉大街作为通往敕勒川草原的重要通道,同时作为民宿等新兴产业的环境景观基础,原有道路两侧分布村庄、树木杂乱无章,未形成优美景观,建筑与绿化之间未形成有效旅游资源,与打造现代化草原城市定位不符,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在旅游示范区进行投资活动,绿水青山难以释放产能。为进一步提升敕勒川生态谷景观水平,为后续打造敕勒川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生态环境基础,为后续相关文旅产业繁荣提升市场吸引力,在此背景下,项目建设单位提出了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还原敕勒川草原原有风貌,打造敕勒川草原品牌。
蝴蝶园效果图
观赏草原效果图
生态谷沿线场地现状
生态谷沿线鸟瞰效果图
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项目规划从科尔沁快速路与呼和塔拉大街交汇处为起点至敕勒川草原为终点,总体规划面积约8033亩,在不改变现有呼和塔拉大街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对整体现状进行疏林草原风貌的营造,打造敕勒川草原品牌。其中分节点打造,分别为科尔沁快速路节点(423.4亩)、七彩花田西侧节点(119.6亩)、七彩花田节点(333亩)、 百草园节点(332亩)、百草园东侧节点(320亩)、讨思浩节点(797亩)、小井沟节点(3309亩)、野马图小区北侧节点(675.5)、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657亩)以及呼和塔拉大街中央分车带(66.5亩)。
项目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示范为目标,场地基底还原敕勒川草原风貌,同时补充海绵城市、中小微湿地和雨水花园的生态功能,营造自然生境,从而还原以生物多样性为根本的、以乡土植物运用为原则的自然草原。场地内以草原基底修复为主,重点区域还原自然草原中的芨芨草滩、马莲滩等滩地效果,辅以大面积的缀花草原景观,形成具有敕勒川草原独有特色的草原风貌。
项目本着回归生态、立足自然的根本,希望还原与物共适的自然状态,提供自然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形成以敕勒川生态谷沿线建立的生态廊道示范样板。
生态湿塘效果图
停车场局部效果图
小井沟节点场地现状
小井沟节点鸟瞰效果图
该项目打破原有园林式乔木、灌木的成行列的种植模式,对苗木进行重组。
模拟自然草原风貌,调整场地竖向,打造敕勒川草原。
以疏林草原、缀花草原等形式,同时结合雨水花园等设计手法,将自然降雨进行收集并再次利用。
以生命共同体为主基调的生态理念,搭建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草原生态景观。
野马图小区北侧节点场地现状
野马图小区北侧节点鸟瞰效果图
主会场人视效果图1
主会场人视效果图2
项目地内由于用地性质等条件的制约,采用生态停车场草坪(非建设用地)。该草坪选用的70%是适宜当地生长的草本品种。而且运用草坪做停车场有很多好处,因为草坪好比大自然的肺,一块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天每公顷能制造氧气600千克,吸收二氧化碳900千克,像一台‘吸尘器’,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吸附灰尘能力非常强。草坪还是防暑降温的‘调节器’,吸收太阳辐射热高达70%。它具有抗湿、耐热、抗旱、耐寒、抗病虫,易恢复,还要做到安全、稳定、绿期长;节水、耐踏、弹性好等优势。
节点分布图
重要节点实施措施是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根据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等,合理制定雨水收集及排放方案。依托场地地形变化,科学规划和布局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池等系统,将绿地这一“海绵体”的功能最大化。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利用。种植形式应丰富多样,场地内根据设计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不同的生境系统,结合场地需求搭配苗木,通过丰富的地形和植被打造不同节点内容。
相关作品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