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项目整体鸟瞰图
上世纪60年代,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大尖山上,
有一处供林场工作人员居住的楼房。
分别是一栋2层的建筑、两栋平方和一栋空楼。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处楼房也逐渐被荒废,
这处具有山西特色的窑洞建筑也在森林的发展中逐渐销声匿迹。
为了开发这座森林的“历史见证者”,本项目对该地进行了修建改造。
场地现状
场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大尖山,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场地前期分析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夏季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易造成洪涝,全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73天,日照为2610.6小时。
项目总平面
破败的建筑群旧貌换新颜,为当地增加创收。在这里,古朴厚重的山西窑洞文化、高海拔山区清凉的夏风与温暖的阳光、清新的森林空气、以及森林深处的各种野生动植物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融合在一起,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服务,互相治愈的生命乐章。本项目占地面积3180平,建筑面积1031平,容积率0.32,绿化覆盖率0.81,水体面积531平,造价估算约300万人民币。
场地流线
该项目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大尖山张山凹林区,原为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供林场工作人员工作的平房,现已荒废闲置。项目地位于林区中心,周边森林覆盖率极高,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同时保留大量富有特色的山西窑洞建筑形式。应当地政府要求,对该地进行改造,废弃地再利用的同时增加创收。
项目改建造场地原有废弃窑洞,并结合山西当地文化特色适当新建部分建筑。同时针对每座建筑的不同位置进行富有生态效益和康养价值的单独设计,形成林场内具有森林特色和山西特色的森林民宿。
项目响应山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的政策号召。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结合自然康养、森林亲和的废地改造,具有生态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增加创收,改善当地贫困现状,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结构图
结构详图
梳理整合原有场地建筑布局与形制,在保留原有外观不变的基础上适当扩建。1、根据场地原有入口设置公共服务区,赋予场地被使用的功能。2、增设客房扩大场地面积,形成富有山西晋派传统“四合院”的围合格局,建筑之间留有余地,保障场地通透性,重点打造与森林直接接触的自然界面观感。3、植入服务设施、茶餐厅与管理空间,为使用群体提供健康疗愈、自然康养的公共活动空间。
改造详细方案和前后对比
立面图
设计感悟
项目响应山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的政策号召。
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结合自然康养、森林亲和的废地改造,
具有生态价值和研究意义。
同时增加创收,改善当地贫困现状,
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特色客房
一面墙体使用大面积的玻璃,保证了采光的同时,能够亲近自然。室内搭建特色的木构结构,营造出安静的氛围。
节点1
大门采用了非规则式设计,达到框景的效果。除却巫山非云也。
将森林疗愈与山西当地文化特色融为一体
结合沁水县大尖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节点2
走廊处的大面玻璃,使人可以一眼看见院中的樱花树。
节点3
场地中间的下沉式广场增加了场地整体的活泼性,丰富了场地内部的高度变化。
项目占地面积:3180m²
建筑总面积:1031m²
容积率:0.32
绿化率:0.81
水体面积:531.5m²
项目估算造价:300万元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