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一、项目背景
开封市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晋安路至宋城路之间1.40km长的马家河河段上。此段马家河存在防洪标准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人文景观缺失、环境亟待提升等问题。为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增加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开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服务民生,封市新区谋划此项目。
二、设计总说明
工程的建设任务是提高下游河道防洪标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工程等别为II等。通过拓宽马家河形成蓄滞洪湖库,可蓄滞上游来洪量58万m3,使下游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工程总占地面积92.28hm2,其中常水位水面面积为35.68hm2,绿化面积56.68hm2。
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环境复杂,各方需求与约束多,因此进行了多目标融合设计,统筹防洪、除涝、生态修复、雨水利用、湿地科普、文化传承、休闲游憩等多项功能,在有效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本工程超额实现了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不但提高了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打造成了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强化了生态构建——开阔的水面、星布的浅滩岛屿、茂密的林地为动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工程适度布置了休闲场地,融入了湿地文化体验和宋文化展示。工程水面与上游黑岗口水库自然衔接,构筑了完整的龙形水系,在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生态廊道。工程建成后深为市民喜爱,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案例。
三、项目自我评价
一、将传统的水利蓄滞洪工程打造成了城市蓄滞洪湿地公园,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特色。
项目在完成蓄滞洪功能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融入了城市排涝、湿地构建、休闲游憩、文化展示、人文景观等多种功能。
二、项目设计突出了生态修复,打造了水系绿色廊道。
特别突出生态修复,并与城市慢行系统结合,打造了水系绿色廊道。
四、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通过治理1.40km长马家河城区河道,建设成了马家河晋安路~宋城路段蓄滞洪工程,使下游河段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开挖形成总库容111万m3的蓄滞湖,新建堤防3.20km、垂直防渗墙4.16km、桥涵4处、拦河节制闸1座,提水泵站1座,浅水区构建水下生态系统24 hm2,陆域文化景观面积10.4hm2。工程总投资为72467.56万元,工程部分静态总投资35629.46万元,征迁及环保投资36838.1万元。
为城市增加总占地面积92.28hm2的湿地公园,其中常水面面积35.6 hm2,湿地面积68.5hm2,其中湿地面积占比74%,形成了高质量城市生态空间。为城市增加了游憩区域面积10.4 hm2,绿道长度3.6km。公园可直接服务4km2的城市区市民。
五、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利用系统控制论思想,开展复杂环境下的多目标设计,实现多种功能融合,实现了水体、土地与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使传统水利工程发挥了更大综合效益。
项目位于城市区域,触碰到了各行业的规划要求,受到了防洪、排涝、用地、交通、管线、绿化、环保、文物等多种类型约束,尤其涉及百姓和多部门利益,不再是传统水利设计,而是跨行业的多目标设计。设计方系统梳理了各个层面的功能和需求,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强制性条文为硬性约束,融通其他利益方的软性约束,形成技术方案的分层控制体系,实现多目标设计,使工程在有限空间内承担多项功能,实现了滨水空间的复合、高效利用。
工程打造了总占地面积92.28hm2的城市湿地公园,实现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共治,落实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有效的保障了城市安全,改善了城市生态,弘扬了地域文化,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拉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使传统水利工程发挥了更大的综合效益。
(2)打造了以生态为引领、以湿地为特色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实现了蓝、灰、绿三色空间和谐共生,满足了人们关于水生态系统提供可持续化生态服务价值的需求。
本工程优先保障区域内城市防洪排涝安全,而且与上游的黑岗口水库协同调度,满足下游灌溉、工业和生态供水需求。同时本工程以生态修复理念为引领,强化了湿地构建和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提升了生态服务价值,主要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保障蓄滞容积及水利设施的基础上,以湿地公园、绿色廊道顶层设计方案提领生态修复工程详细设计。
②在水域、水陆缓冲带和陆域空间,全方位、多样化重构生态斑块。适度扩大水库浅水区,配置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结合水流、风浪、日照、立地条件等因素,将缓冲带分段配置不同的水生、湿生、耐水渍陆生植物。在陆域,考虑鸟类筑巢觅食、游人生态体验需求,尽量选择乡土树种,配置招鸟林、浆果类植物,打造草地、灌木、疏林、密林等多层次植被群落斑块。
③构建多样异质化的生境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将水域划分成深水区和浅水区、行洪主流区和湖湾区等不同区域,结合流速、水深、水温季节变化配置水生生物。缓冲带根据生产、生活、生态要求,采用浅滩、岛屿、支沟、缓坡、陡坡、沙滩等不同类型,尽量采用生态岸缘。结合土方平衡,在陆域上形成平地、缓坡、高地、小山等不同的立地条件,满足不同种类植物生长需要。防洪堤防渗墙采用适度透水的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在满足湖库整体渗漏要求的前提下,杜绝垂直铺塑、混凝土防渗墙等几乎全部截渗的结构型式,以保障地下水体的横向连通性。
④采用多种措施保障湖体水质。在湖体布置上考虑进水、出水、风浪对水体流动性的影响。设置穿越城际铁路的埋管以增加水体连通性。在浅水区构建“水下森林”,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⑤从蝴蝶、甲虫等动物身上提炼景观符号,用在景观场地布置、小品结构上,增加了生态体验,尤其被少年儿童所喜爱。
⑥考虑植物生活需要进行灯光控制。控制灯具总量和灯光强度,避免光污染。在重点生态区域避免布置照明灯具。
(3)项目融入城市理念和措施,为打造绿色、低碳、韧性城市做出了贡献。
①在湖岸上充分利用雨水花园、渗透塘、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措施,保障雨水充分下渗,滋养生物。
②利用高地、小山等微地形,就地消化大量挖湖弃土。防洪堤采用“隐堤”布置方式,隐藏到微地形下面,同时形成多样化立地条件和绿化空间,丰富了视觉效果。
六、新材料新技术应用
将防洪及水资源监控、智能浇灌控制、灯光控制、视频与语音控制等子系统合成到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科学管理。
项目采用了智能浇灌控制系统、采用了滴灌与渗灌结合的节水灌溉形式,实现了节水节能。
项目采用太阳能灯具,采用符合生态栖息要求的灯光照度,在满足游憩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低能耗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