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基地地处广西第一路——首府南宁民族大道东端起始段,总用地规模17.74公顷,其中:一期为基地沿线及入城高速收费站拆除东延全长1.9公里道路后排绿地设计提升,二期为民族大道北侧丘陵山体地块公园建设,总投资7087.96万元。
作为外部经南广高速进入首府南宁的重要视觉界面,被誉为"南宁城市之门"并在国际上获奖的朱瑾花城市雕塑便曾经屹立于此,因地灾安全隐患于2010年拆除后,城市园林主管部门对主干道26米高边坡进行了多次支护加固和绿化种植,已形成一道视觉高度逾40米的葱郁山体界面。边坡北侧腹地作为埌东片区仅存的基础设施待建空置地块,多年来消纳堆填了大量的城建弃土和建筑垃圾,从曾经的凹地变成了此起彼伏的丘陵山体,当进入南方雨季后,不规则地形汇集的雨水积流在场地内形成堰塞坑塘,雨水过量渗入膨胀弃土导致山体边坡出现地灾隐患的同时,亦开始出现偷弃生活垃圾和拾荒者出没的不良现象和治安隐患。
鉴于该用地特殊的入城形象区位、复杂地质条件和群众民生诉求,南宁市政府于2016年将该地块改造工程立项启动,目标将地块建设成为埌东城市片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核心——埌东公园,增姿添彩东向入城生态形象界面的同时,填补城市公园绿地网络系统空缺,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的有机绿色载体。
如何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弃料棕地“化险为宜、变废为宝”?设计团队在“城市双修”的理念框架下,提出八大策略:
(1)探索“棕地改造”——城市疤痕消除术,通过地形重塑消纳和平衡场地土方,清除有害垃圾,将不产生污染隐患的建筑垃圾用于渗水软土改良及地形打造,为后续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条件,同时从工程经济性角度减少土方外运资金花销。
(2)活用“海绵城市”——通过工程设施收集拦截高边坡区域雨水,结合场地竖向设计引导地表径流,通过旱溪、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方式向安全区域收集,通过科学的雨洪管理消除场地高边坡及膨胀土基质可能引发的南方雨季地灾隐患。
(3)践行“生态修复”——通过补植对高边坡进行生态加固,以乡土植物对裸露边坡等进行覆绿,以架空栈道解决陡坡人行交通需求,协调穿越场地的城市支路改位下穿隧道形式,为场地内人类及动植物打造安全、完整、有序的活动空间。
(4)呈现“一园一品”——以层次错落台地形式消纳场地土方,打造南宁首个山体台地类型公园的同时,引入紫花风铃木、三角梅等紫红色系开花乔、灌木植物搭配,打造城市首个“紫花”主题特色植物公园,并赋予“紫气东来”美好寓意。
(5)强化“民族自信”——将壮锦纹样融入景观特色廊架及设施小品设计,坡地建筑则借鉴广西传统杆栏式建筑手法,营造丰富有趣且具有实用性的灰空间,为居民日常休闲与传统歌圩活动提供怡人场地,通过设计的方式弘扬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
(6)赋能“活力造血”——在景观材料及植物品种选择上以低维护、免修剪的乡土植物降低维护成本。结合场地丘陵起伏特点,打造公益健身慢跑绿道系统与登山栈道,沿绿道设置多功能活动草坪、运动场与商业服务建筑,为园区运营创造出租收益。
(7)构建“幸福邻里”——结合公园设计,协调城区变电所及垃圾中转站优化选址,公园出入口设置方便周边居住区的同时,无缝衔接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通过场地治理和全龄段公园打造,将原本蚊虫滋生、垃圾堆积,夜晚不敢驻足的“隐患区域”,转化成为具有活力的邻里休闲交流中心与城市片区绿色基础设施核心。
(8)烘托“门户景致”——沿民族大道边坡补植开花乔灌木,植物花期覆盖全年,四季常绿、变化有致,烘托快速交通入城的第一视觉形象感受,让往来宾客真切感受“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绿城特色和亚热带风情,展现南宁花园城市之美。
(1)脏、乱、差、危地块的蜕变重生——棕地利用、生态修复、形象提升。
(2)降本增效、运维可持续——效果呈现与投资运维的平衡可持续。
(3)以人为本,倡导健康休闲方式——构建接地气的市民邻里交流情境。
设计难点
(1)防灾治理与棕地改造——边坡安全性保障与经济性节约建园。
(2)宏观层面交通关系引导与保护天际线公园界面完整性。
(3)以公园设计协调城区基础设施收尾工程,绿色引擎激发片区活力。
埌东公园的建设承载着“入城形象提升”、“棕地改造利用”、“生态修复再生”、“城市机能织补”、“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多重使命,秉承严谨的工程设计策略与可持续经济性考量,工程设计方案经历三次重大调整,投资规模有效压缩节约,设计及施工过程历时五年。施工阶段正值疫情爆发最严重的阶段,项目组执行防疫措施高质量完成工地服务,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现场优化的迅速响应,公园主体区域于2021年元旦率先对市民开放,南宁电视台新闻和媒体报刊争相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2021年5月10日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并全面对公众开放,建成效果得到各界一致好评。
直接效益方面——通过资源利用型的设计优化,切实做到“变废为宝”,工程建设投资从1.5亿元优化压缩至7000万元,大幅节约政府财政资金。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园内多处景致成为火爆网络的打卡点,迅速形成网红公园效应,可承租使用的园内3栋约1000平方米配套服务建筑、2处多功能运动球场及680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大草坪,在公园运维中提供了切实可观的租金回报,有效降低公园维护的资金投入。
间接效益方面——公园的落成将先前人迹罕至的乱山头彻底改头换面,成为居民休闲、集会、娱乐、运动的全龄化热点活力场所。公园以点带面,有效拉升周边土地价值,带热周边住宅及商业价值,促进区域经济活力焕发,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繁荣市场的同时,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综合效益。
项目用地前身为城市片区的未开发用地,伴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完成,场地内堆砌巨量的建设弃土,并逐渐成为藏污纳垢的生态死角,通过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片区绿色基础设施核心。通过绿化补植增强民族大道一侧高边坡山体稳定性,通过生态修复覆绿与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良好地解决水土流失和地灾隐患问题。
昔日黄土裸露、蚊虫滋生的弃土垃圾场,变身为树绿花红的优美生境,为城市中的动、植物提供生长和栖息场所的同时,发挥调节城市片区微气候的有效生态机能。通过紫、红色系植物品种点睛,营造出“紫气东来”的园林植物主题,成为东向入城彰显中国绿城“国际花园城市”城市生态格局亮眼的色彩
场地大面积为回填膨胀土及固体建筑垃圾,地质条件差,在响应南宁市城建土方不可外运的前提下,为确保场地植被良好的成长环境及地质安全稳固,设计采用土壤改良、碎石及固体建筑垃圾粉碎、局部回填的手段对场地进行处理,改善场地植被种植条件与结构安全性,“变废为宝”有效降低基础工程投资。
公园内主园路采用质感效果出色的橡胶沥青路面,大大降低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对景区内交通量进行预测计算,精细化道路结构层设计,优化道路结构层厚度,根据不同的不良地质类型、深度,采用换填、强夯、水泥搅拌桩等不同方式进行处理,保证道路的质量,
增加道路使用寿命,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投资。
项目公厕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污水处理采用“生物膜法MBR+臭氧消毒”的方式,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等级为一级B,用于公厕用水、绿化灌溉等。具备生态处理功能的公厕建设及回用水再利用也较为便利,均在公厕周围完成管线敷设和设备预埋。园区公厕不仅能服务于游人也能服务于园区的自然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保建筑。
场地内地形起伏、不良地质问题凸显,部分单体建筑及步行通道须采用架空方式解决竖向衔接,经技术论证最终确定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方式对多个单体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并对场地内不同坡度地形采取了多个形式的挡土墙设计与安全支护,实现安全性与经济平衡。
基于回填土地质的不利基础条件,如何快速排水减少地灾情况发生,是本项目的重要安全需求。设计结合地形设置旱湿两用生态旱溪,配合植物营造形成具有过滤净化作用的海绵设施。下雨时,地表径流通过植草沟与生态旱溪过滤收集后快速有组织排放,减避免场地不稳定地质条件的沉降隐患;不下雨时,旱溪作为兼顾科普功能的生态景观装点环境。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