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区域背景:
项目基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部天山区榆园路、红雁池北路之间。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小块天然湿地,近年来受人工干扰愈加强烈,破坏严重。如何恢复退化生态、补水增湿、丰富物种及引导群落自循环与演替是本次湿地生态恢复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概念构思:
一"叶"扁洲——多叶成树,多树成林,多林成洲,源起一叶。场地现栽植有大面积榆树,种植形状如榆叶的叶脉,设计的主要骨架取榆叶之形,叶脉为湿地的道路系统,叶肉为绿地的绿地及水系,表皮为湿地范围内的氧气罩。场地整体如同被环境污染侵蚀的残叶,以"一叶扁洲"为整体设计概念意在恢复这片残叶,使之焕然生机,成为新区的一方绿洲。
湿地恢复设计策略:
整体分为六大策略。包括建立湿地圈层保护模式,构建湿地生态水网体系(连通水库水系、提供多种水源补给、构建内部水网体系),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修护湿地生境,湖泊水源净化(投放食藻虫,营造水下森林系统),完善湿地检测与管理机制。
总体设计:
整个项目分为四个功能分区: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区、湿地科教区、湿地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主要以湿地展示功能为主,形成一个天然湿地观光区,其中湿地泡景观详细为游人展示了湿地水质净化的过程。湿地游览区以游览观光为主题,注重生态游览,周围栽种防护林,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科教区是以退耕还林、雨水收集、净化水系统等湿地恢复为主的科普教育区。湿地重点保护区利用大面积原生湿地,对其进行重点保护,湿地中只设置少量栈道供游人穿梭其中,避免惊动鸟类,湿地紧邻城市主干道,为防止外界对其影响,周围将种植防护林带,保证湿地鸟类的栖息。
我国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人工湿地成功几率不高,很多在建成后用不了几年就成了当地政府的累赘,建成后的人工湿地管理,是人工湿地建成后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研究者在宣传人工湿地的时候打出“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低、维护费用低、无需多年管理”等宣传招牌。然而事实上人工湿地的维护及管理并不简单。根据其他项目的工程经验,每年的氧化塘需要清理一次淤泥,打捞2次左右的浮水植物,植物床里的植物保证每年清理收割一次。若果上述措施频率不能保证的话,人工湿地的淤塞废止是非常容易的。很多人工湿地在建成后,即交付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而当地政府部门却没有拿出足够的经费对其进行预算和管理,包括灌溉、植物残体收割、病虫防治、人工费用支付等,这就导致了人工湿地成为了一个包袱,建一个废一个,废一个死一个。
本次项目里有一部分为原生湿地,对这部分湿地,设计基本不加入人工痕迹,保持其天然性,对其进行保护与生态复原,其余部分是人工打造湿地,相对纯人工湿地,本项目有一定的养护优势,我们希望人工湿地能和原生湿地相结合,并向其转变,最终像自然湿地一样具备自然演替的功能,而不需要人为参与。在方案文本最后,我们特别强调了后期维护的重要性,包括具体的一些措施,以及成功案例与失败案列的对比,希望引起甲方的重视,建立一个生态自然的“城市之肺”。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