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田野中的伊甸园
在上小学及儿童活动中心设计
当我们第一次站在在上村村中心广场环顾四下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象悖谬地并立在我们眼前:一方面,这里青山绿水,云蒸霞蔚,还有大片田野,符合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全部想象;另一方面,村中人烟稀少,仅有迟暮的老人和懵懂的儿童在闲逛,大批年轻人已经去了外面的世界闯荡。如同夕阳下的余晖,虽然美好总让人觉得短暂。
“在上村”是中国建设银行重点扶贫工作对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由于土地贫瘠、人口转移和产业更替等原因,经济条件逐渐落后。自2017年开始,我们有幸参与到其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试图以设计的手段对其做出改变。经过与长期驻扎在当地的扶贫干部的沟通,我们确立了“精神扶贫”的策略,将工作重心放在村中广场周边一系列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建筑的改造和重建上,以一个重新被强化的精神核心加强全村的凝聚力。
一、在上小学设计
在上小学的设计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冒险,你可能不断被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大石头砸中,跌落山底,这些石头包括观念、造价、场地,甚至是“风水”。设计的过程是一次次向目标山顶无限接近的旅程,周而复始,没有终点,其体验艰辛、曲折而有趣。(图1-3)
限制与突围
原在上小学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教学楼及教工生活楼两栋主楼及两侧环廊构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合院布局。由于年代久远,改建前主教学楼部分已经出现结构裂缝,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帮扶单位深圳建行决定将其列入扶贫重点工作项目。因对本事务所之前做的“在上文化广场”项目相对满意,此次设计也委托我们执行。
原教学楼照片
校方对学校重建的首要要求是:必须严格遵守原教学楼的布局,不能改变外轮廓,不能改变校门位置——这已由风水先生严格把关。中轴对称、校门居中、两边窗子整齐排列——原建筑是一栋具有强烈古典倾向、外带折衷主义表皮的古董。遵循此限定框架下的未来成果,几乎是可预见性的平庸和无聊,这是我们项目最初的原始焦虑。
正立面
侧立面
一番苦思和争取之后,我们用一种“夹带私货”的方式实现了突围的目标:教学楼的主体仍然按照原平面布局,校门居中,但在二层的西侧和首层的东侧,我们分别设置了两个大型空间——音美阶梯教室和报告厅,体量做了外凸处理,教学楼上部一侧增加了两个特色教室。如此一来,由三个点构成现代主义的非对称布局取代了布扎体系的古典范式。对于形式的执着似乎是浅层的,但我们潜意识中空间句法应当是与建筑的场所精神紧密相连的。传统的教学空间与中国长期以来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强调空间秩序,事无巨细地管控到位,便于统一管理。而我们认为现代教学空间应当首先崇尚自由,每个个体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最终,我们用一种“反仪式化”的方式实现了某种新的仪式感。
路易.康在对学校起源的追溯中写道:“没有教室,没有长廊,一位有话要说的先贤走到一棵树下,开始了他的演讲,许多人驻足过来倾听,这就是最早的学校。”这种描述暗合了我们对于理想校园的理解: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教室这种充满规训感的密闭环境中,而应该是随处可以发生的事情。
活动空间 户外座椅
活动空间 廊道
活动空间 音美教室
通常意义上的“剩余空间”被我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报告厅下方的架空层中,我们置入了环状的阶梯圆坛,孩子们可以在此栖坐或者交谈,处于相对角落的位置使这个空间具有心理上的庇护所的体验;侧边的镂空砖长廊串联起南北两栋主楼,更是庭院的边界,作为半户外教学空间,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一些游戏或者阅读活动完全可以发生在这里。原本只作为交通的空间的楼梯间,考虑到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我们特意用外墙体和栏板形成一系列的景框,纯人工的线条使纯自然的远山和田野在画框中得以凸现。如同路易.康所说:“所有的一切诞生于不可度量(自然),所有的一切均有可度量的可能(建筑)。”
在上村是一处没有被太多城市文明浸染的方外之地,经济角度上的落后,却难得的保留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反而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在上小学的一边紧邻大片田野,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为了实现与自然的零距离,侧廊部分中部是敞开式的,孩子们课余和下学后可以下一道台阶就直接进入草地里,在田野里嬉戏,在树林间穿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放飞其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由于是公益项目,在上小学重建工程资金非常有限。但我们仍然希望建筑本身能具有一定的美学品质,策略是“建筑本身即是美育的一部分。”
在相对紧凑的预算下实现此目标,无法依靠复杂的空间或绚丽的立面,只能用较为质朴而有效的方式。而色彩和光影无疑是最天然、易用的手段。我们用镂空砖的手法处理侧廊和楼梯间的立面,墙面瞬间变成“会呼吸的墙体”,风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流动。当我们操作光线时,我们总会想到那一句:“太阳永远不知道他自己有多伟大,直到它照射到一所房子的侧面。”在白天,镂空砖墙面在半开放空间内外两侧墙地面投下光影,随着日光角度的变化,这幅光影图画也在不停地流变。廊道内侧被喷涂成草绿色,在光线的漫反射下,尘埃的粒子在其中缓慢地飞舞,恍然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衬下,镂空墙面变得非常“轻薄”,漫步其间,空间呈现出一种非光非暗的氛围,模糊了实体与虚空的边界。
光影廊道
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作为主基调,而外凸的门窗边框、门厅内墙、报告厅和楼梯间内饰面等均被处理成草绿色。整体的素色让空间沉静而纯粹,而局部的绿色则暗示了某种生命的活力。门厅侧廊开的格栅状竖向空隙,和报告厅里不规则开孔的窗洞,都为天光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四、静寂的永恒
当夕阳落下,夜色降临,天空变成一片透明的紫色,校园中的人们几乎已经散去,校舍中的灯光亮起,空无一人的宽广院落,教学楼的轮廓线因透视而紧缩向远方,指向黝黑的层峦。此时立于庭院中间,学校变成一个静寂的独立场域,而周遭的光色与形体将这份静寂放大。它已转变了身份,从一栋公共建筑瞬间转化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之地:如果你足够细腻,身体与空间与自然已经成为一体。
五、儿童阅览活动中心设计
“天边一朵云”——少儿阅览活动中心
“天边一朵云”是村民看到成形的“少儿阅览活动中心”时对其的戏称,“云”暗示了一种流动的、柔软的、无定形的状态,这与我们潜意识中的设计初衷的确有某种默契。
现有小学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基础的教学楼,而孩子们的课外活动空间则相对匮乏。我们试图在紧邻学校一侧的草坪上创造一个新的场所,植入诸如图书阅览、手工制作、开放课堂等活动。建筑的形态经过若干轮的探讨最终确认为一种平滑凹凸曲线的形式。六边形的阅览室作为核心,而活动空间蜿蜒起伏包裹在其周边,如同软体动物的数只触手向周边的环境伸展。“不做无理由的形式”是我们一贯的自我要求,而此空间主要回应了两方面的需求:对于景观的最大化融入、对于人流与活动最大程度的接纳。平面方向上的凸与凹,形成对景观或“浸入”或“收纳”的关系,垂直向度的元素仅有结构的圆柱和少量作为“虚隔断”的白色格栅,它们在相对随机的位置出现,既赋予空间一定的边界,又更大程度上放任了其中活动的自由。整个场地的任何角度,都与周遭的景观没有界限,天空、远山、绿树、草坪是眼睛和手都可以触摸的。自由曲线的屋面,与间或出现的格栅,形成某种独特的景框。这是一个如同公园般开放的建筑,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可以闲逛着,不经意间就进入其中,徜徉、停留、交谈、嬉戏……形式的均质性保证了它向各个方向的平等性,同时也容纳了其中发生的事件的“无限可能”。
六、结语
近年来,“乡建”成为建筑师中的一个热门词汇,一时间各类作品在乡村四处开花,但其成果是否能给乡村振兴带来切实的改变,很多时候并不尽如人意。建筑师对于建筑学本体语汇的过度关注往往会令其目标预设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我们虽然同样以建筑手段介入,但更着力于为村民在现有的生活模式下提供能激发乡村潜在活力的场所,并在传统的“庄严”空间中置入更多村民可自由参与的内容,一种“暧昧性”空间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在上小学及儿童活动中心设计
项目地点: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九和镇在上村
建筑设计:都市可能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张为平
设计时间:2018-2019
建设时间:2019-2020
业主:在上村村委会 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
结构设计:刘梦龙
机电设计:夏腾云
协建单位:嘉霖置地
软装家具:杨靖文 蒋敏
主要材料:混凝土 灰砂砖 木材
摄影版权:张为平
相关推荐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