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种植设计的误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行道树就成为了街道的标配,不分南北,不分东西,只要是路就种两排树,整整齐齐也千篇一律。“种行道树”好像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的设计师们不分青红皂白,只要看见路就会先来画圈圈,一遛烟画下去,图纸就完成了一小半。按理说,道路两边种点树无可非议,但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种?怎么种?种什么?与景观创意有什么关系?还有就是什么时候不应该种?
模式化的行道树设计,已经严重阻挡了行车的视线。
今天的城市最千篇一律就要数“道路景观”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道路设计都是由交通设计师完成的。他们设计线形和路面的铺装、规划快车道和慢车道,确定分隔带的宽度以及人行道的形式。而究竟分隔带里种什么树则是由风景园林师来填空,这样做出来的道路景观不千篇一律才怪呢!
模式化的道路设计没有考虑地域的需求以及与整体景观的协调。
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常常会迁怒于空间的有限,或是受制于道路工程师们的“先发制人”,都让我们常常觉得被动。可是如果给你足够的空间和与道路工程师合作的可能,你会怎么做?
道路景观的意义就在于将交通的功能性与视觉美感及生态性、安全性,融入到工程的合理性和管理使用的便利之中。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以上某一项要求而做的设计,或者各专业各干各的,所得出的结果都称不上景观路。
由此看来,道路作为行车、行人的工具上升到“带状景观”所承载的使命已大大超出了交通的范畴。我们怎么可以还能用两排行道树去对付所有的设计要求?怎么可以让交通设计师主导这一早就超越了“行车”概念的工作呢? 作为带状景观的道路可谓千变万化,有景区道路的美,乡村道路的闲,山地道路的起伏和平原道路的简洁,城市道路就更是可以随着不同的场地环境创意成不同的景观道路,让城市变得生动,户外生活变得有情有义、各领风骚。然而现实又是什么?看看今天的城市,哪个地方不是两板三带,横平竖直。想花钱就多摆点花坛、绿篱、华灯、彩带?由此看来改变我们对道路景观的认识,走出“两排行道树”的狭窄概念,以及改变道路景观设计的合作模式是多么的重要,否则也不可能有好的道路景观!
为什么要在马路两边栽树,怎样做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呢?首先,应该突破固有的思维,除了道路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识道路景观对于城市公共环境和形象的重要意义。
成行成排的沿路种植有它的合理性,但也不是必须的。形成了固定模式的行道树种植设计,或者叫套路设计,往往会扼杀所有的创新。道路设计要因地制宜和灵活多变,在不同的场地做出不同的空间功能和生活内容及主题形象。
在我国沿海地区,每次台风过后,都有大量的行道树被刮倒摧毁,这些倒掉的树木对行人、车辆、房屋、高压线等人身财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伤害。而单排的行道树,种植在很狭窄的种植池里,也很难根深叶茂,要恢复往昔的绿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常年经历台风的地方实在不可取。弥补之法是选出抗风等级更强的树种?还是少种或干脆不种行道树?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和思考,广开思路,而不是习惯性地简单的种行道树,而且还不给其适度的生长空间和维护管理。在台风多发地区种树一定要有不同的规范要求。规划设计也不要老一套的见路就是两排树。这是设计问题,与工程或爱树情结无关。
对于设计来说,我们对植物的关注是最不够的,到处都是模式化的植物设计,滨海与内地一个样。也许我们应该利用台风为我们的海滨城市设计出些不一样的景观,俗话说,一方燕子衔一方泥,植物也如是。本地植物往往更合适当地的生存环境,要比外来物种更适应本地的天气变化,甚至以其特质象征着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城市之树,乡村之花不是空穴来风,自带的原生活力也是外物种不具备的,甚至还暗含很多的城市文化属性。
勇于打破一些常规的种植模式,在条件充分宽裕的马路两边,把单一死板的行道树转化成绿带,与地形,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紧密结合,来决定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实现功能目标和精神意义。喜欢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以带状林的概念创作除了惊人的气派;明尼阿波利斯的Victoria memorial Parkway(Minneapolis)以带状公园的概念构建了集活动空间和运动休闲功能的带状景观;佛罗里达的罗德岱堡滨海大道以曲线形成的水海为概念形象生动成为良好的城市名片。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常常会感叹一片大好的风景经常被道路两边的行道树遮挡得严严实实。如果种树遮挡视线,破坏风景,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做,那不是违背了我们风景设计的初衷吗?设计师看到路就画行道树,甚至是等距离的,这种机械的设计真的破坏性很大。我们应该鼓励多样化的街道景观,不要一提到道路绿化就认为一定要多种树。漫步欧洲的一些特色小镇,你会看到很多时候,树木并不是道路的必需品,有些建筑空间里甚至没有一棵树。
行道树到底阻碍不阻碍空气流通?行道树的疏密该如何处理?需不需要其绿植的搭配?在城市的人口区密集的种树,特别是在高楼林立的商业区、办公区密集的分布行道树,很容易造成空气流通的障碍,使汽车尾气,人群呼出二氧化碳等废气污染难于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在这些区域降低种植密度,少种或单株种植才更有利于绿氧空间的形成。而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郊区或者乡村可以采取更多样化的植物种植。
由此看来道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更好的团队合作模式,多专业的共同合作同时推进,是做好道路景观的前提条件。在为各专业创造良好的机会和发挥空间的前提下,景观设计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和种植模式,将带状景观融入生活,使之成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之地,让城市变得有生气、有活动,让人们留下乡愁和记忆。
注:李建伟 原创发布文章,转载需申请。图片来源:除罗德岱堡摄影为李建伟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
................................................................
李建伟 :1995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学位,美国注册景观规划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当代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生态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引领者,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做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以景观设计统筹城市规划、水利、交通、建筑等各项规划设计。现任东方易地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相关推荐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7-24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25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4-06-02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