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伟
经常听到有人把一些社会问题,归咎于教育的偏颇和缺失;具体反映在教育的某些方面,如,内卷把小孩的创造力都卷没了,填鸭式的教育在AI时代已经完全过时,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没有触及到教育的底层逻辑。谁说AI时代,知识和技能就不重要了?难道人的大脑可以离开知识和技能,凭空创造?我们所有的情感意志可以脱离现实,在与虚无的空间里潇洒?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学习知识和技能,谁也替代不了。其实,基本的问题不是方法,而是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教育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了启迪思维,开启智慧;是提高人的思想认知,拓展人的社会关系,开阔人的眼界。特别是高等教育,除了少部分的学科、专业是为了某些特定的职业而设置的,大多数都是为了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眼界,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把教育当成在社会上立足,从事体面职业,得到高额回报,或作为社会竞争的阶梯。人们普遍把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作为大学的目的,具体反映在走进大学,首先想到的就是选择什么专业。
把“专业”这个词与英语“major”相对应,误导我们了很久长时间!
中文“专业”二字指的是专门的学问,技术或与行业相关的职业,如职业律师,工程师,教师,职业画家,职业经理人,等等。在西方教育体系中, major这个词与中文的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它翻译成“专业”二字,误导我们的认知。Major指的是主要的,重点的。在学校里的主修科目, 带有主体方向的意思,也包括大的,领导性的这样一些意义,既无“专”的意思,也与“业”无关。专业指的是具体的工作和职业,与从事的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不是一个概念。这种把学科方向和职业混为一谈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模式的蔓延,同时也导致了我们的大学,老师,大多数的学生,把教育的目的都放在为具体职业培养人才上,而不是为了人本身。
教育如果不能提高人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精神修养、品位;不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为了谋事、就业,那完全是本末倒置,偏离了教育最核心的意义和本质。
不可否认,教育要为实践培养人才。有一部分人上大学确实是为了从事某种职业和得到某种工作机会,如医生,律师,建筑师,工程师,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育的初衷,以及大多数的人进大学都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一个基本需求。大学里的major可以是各种各样,但是毕业之后从事的职业跟他的major大多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西方大学里最大的major是Liberal Arts,即通识教育,或称之为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才是欧美精英教育最好的体现形式。文理学院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比如哈佛大学的本科学院叫哈佛学院,是一所正儿八经的文理学院;耶鲁大学的本科学院叫耶鲁学院,也是一所著名的文理学院;芝加哥大学的本科学院叫 “The College”,也是一所文理学院。它们注重的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非谋生技能。
大多数人分不清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普遍以为就是教育程度、级别的高低,其实真正的区别是,专与不专的问题,是细化与宽泛的问题,不存在什么高低档次之分。本科教育要解决的事认知、眼界、品位;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所从事的是某个具体细分领域的课题研究。事实上,本科学习对于所有的人都更为重要,是一个人成长、强大的基础。
为什么美国有很多创新型人才只有本科学历,甚至有些人本科都没读完?答案是宽泛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有了自己不一般的认知;因为创新不需要传统。他们不需要陷入到某个细分领域去浪费时间,消磨意志,最终完全被束缚。
把高等教育和就业直接挂钩或混为一谈,甚至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既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无益于人才培养。对于非职业教育,强调与某个或某些具体职业挂钩,不利于学科建设的自主发展,也使学生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领域,视野狭窄,缺乏创新力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我们知道学校,学科需要松绑,学生更需要自主发展的空间。
大多数的学科和主科方向与职业并不直接挂钩,如美术,音乐,表演,文学,历史,地理,以及绝大多数的被我们称之为文科类的学科,都不存在什么对应的职业和工作。人们并不认为学绘画就一定要当画家,学声乐就一定会成为职业歌唱家,学文学就一定有个职业作家的位置在等着他。在西方一个学校每年有大量的从事工程,教育,管理行业的人去学习绘画,音乐,戏剧表演,文学,历史,反之亦然。一些学校甚至鼓励非本专业的人士报考。我曾经学习的明大景观系,一个班十几个人,本科背景各不相同,有学地理的,有学工程的,甚至有学财务的。
这就是一个多元化,文化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美术专业只是培养职业画家,那这个专业必然会需求有限,青黄不接,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也无法承担对全社会的美术绘画教育。其他文学艺术类学科亦是如此。
教育应该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该由谁安排,也不应该是某机构的规定。我们需要懂艺术的工程师,医生和有文学素养的会计,发型师……
多元化,综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要。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认知的局限,改变过去僵化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标配。相反,把人的工作职业和学科捆绑,把学科和学科相互割裂,大家都细化到高精尖,就不会有跨行业的融合。文化和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改变认知,只有开放、多元,突破实用主义的壁垒,才能实现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关推荐
WORLD HABITAT
0评论
2025-04-05
IDEA-KING
0评论
2025-03-31
世界人居
0评论
2025-03-19
首页
项目
搜索
品牌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