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成玉宁教授:当代科学背景下的风景园林
2021-12-19阅读:2807发布:成玉宁来源:中国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11月8日消息:我自己做风景园林建筑21年,今天想说说我这些年关注的问题,以及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专业在当下技术背景下怎么做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刚刚墨西哥朋友的报告,我觉得有非常熟悉的感觉,我们很多做法很接近。
风景园林有哪些科学哪些技术对今天意义最大,或者讲对我们这个学科有重要的影响?我的理解,一个是系统科学,比较历史上任何时期,今天的风景园林学更具系统性。第二,我们用世界视野来看风景园林学不过百年历史,大家都走过一个漫长摸索的历程,我们从生命科学、农学、林学背景发展而来,或者从建筑学、规划发展而来,甚至从艺术发展而来,我们可以不同根、不同源,但是最终目标与归属是一样的,我们要解决人居环境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不仅从科学意义上解决,我们更要从艺术的、诗意的生活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风景园林多目标又具有同时性,我理解系统科学意义重大。第三,关于景园学和景观生态,这是我们解决思考问题的智慧。第四,有两个科学,一个是系统科学,一个是生态学;两类技术,一个就是可持续技术,第二个数字技术。在座的很多朋友都熟悉,我近年来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致力于推动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世界的交流。两个所谓的科学,两种所谓的技术。
生态学较之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人文思想,科学技术对风景园林影响更加持久。历史上热闹词很快就过去了,我本人不完全赞同,原因很简单,那些真正能够对学科发展内核持续产生动力的学科,一定对我们是有重大影响的,生态学就是这样的学科。生态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称之为关系学,是处理人与自然,或者生命与环境关系的关系学。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比关系更复杂,单个的研究课题很容易,而在研究两者相互之间的关联时就变得微妙、变得复杂、变得多元。这种的学科建立和学科尺度,实际上和我们今天说现代生态学跟传统意义不大一样,界面应当说已经超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面,风景园林学也是一样,尺度也是这样。我们从宏观的尺度放大到地球,或者缩小到一个区域的尺度,甚至于很微小的庭院,里面都有生态的问题,这样一个全尺度的学科,它的探讨应当说对我们这个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
风景园林学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复杂就复杂在这里,大家都知道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描述外部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原来这两种方式是平行的,或者讲没有交集。在我们各位从事的学科中,风景园林学当中寻求到焦点,风景园林不单纯解决科学问题,更不单纯解决艺术的问题,所以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又是一个大的关系,风景园林恰好是在这样一个场所、环境、人的交互作用中得到了一种平衡。风景园林本身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或者叫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里边有一个分支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里面本来是一个全尺度概念,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我们说今天还有景园生态学,世界范围内研究还不够,可持续技术与数字技术,我理解这个2+2,两种科学和两种技术,对今天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风景园林在走向系统,或者讲系统科学对这个影响很大。右边这张图是大家看过我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我一直是坚持这么做的。风景园林从来不是在单一层面上解决某一单一问题,而是在复杂的系统架构下,同时协调处理并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生态问题;第二是空间;第三是功能,也就是人的问题,所有设计都是主体性都有服务对象(人),中外都一样,不管是当代乃至于古代,古典园林也是一样;第四是文化问题,像中国、墨西哥这些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文脉的问题更加复杂,文脉可能比文化设计意义上更加丰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看到现在风景园林设计是由这么几个单一层面组成,构成系统以后,远远不再是单一层面的满足和单一层面目标的实现,而是同时的实现,在这个同时过程中应该说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侧重,也就是说系统的东西最终是让系统最优,而不是让单一目标和单一层面本身的优化。所以这个是今天风景园林学,或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喜欢用真、善、美来描述我们的设计,描述我们实现的人居环境,世界各国大家都有共性。所谓真就是规律,不是以我们客观的,一方面是以人的经验感觉和直觉为基础,另外一方面就是客观的存在,所谓善也就是要满足目标,当然这个善有人类的愿景,更有昨天我们有专家学者试图转换视野,学生用鸟的眼光来看世界,其实众生平等,用佛学的话来说,鸟也好,还是昆虫蚂蚁,大家都是地球的一分子,换位思考,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善,不单纯是人人的价值。美更是如此,除了形式的更有精神的,真善美的结合,应当是风景园林学今天乃至在今后我认为是永恒的主题。
在实现这个问题上,我有这么一个经验,也就是可能在座也有不少同志听过我说的耦合法,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跟大家顺利另外一本书叫耦合法,副标题叫一种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途径,这也是我自己体会的一点经验的总结,所谓耦合就是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靠近了,进入一个空间,一个系统,彼此产生关联,又要让他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其实是有技巧的。今天我不去展开,经常我喜欢用婚姻,用男女,用家庭来描述这样一个耦合的进程,所以也经常会用开玩笑说,在座的各位有过一次以上婚姻同志请举手,甚至两次以上都希望别人有,或者讲带着怎样的心理我们不去解读,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耦合关系。家庭的和谐是耦合的结果,风景环境的结果更是多因子耦合的结果绝不是两个人,而是一批对象,一群目标,所以这是需要智慧的。物理学中的耦合是容易解决的,在我们风景园林学中的耦合是复杂并且相当复杂的。耦合学与风景园林学的意义就在于对因地制宜进行了当代解读,在我的规划设计中间,跟刚刚这位学者的报告一样,我有大量的分析甚至于定量的分析,不仅仅是定性的分析,不仅仅是形态的描述。我可以通过一些计算的方法,通过一些区间的指标,在我们的设计与目标之间寻求和谐,在我们的设计与场所之间寻求必选,在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可以形成必选。定量的研究可以辅助我们定性。第二个耦合法意义意义在于必须从场合出发,更多的强调我们今天讲的基于分析,基于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概念,而不再是空降的概念,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为表达而表达。耦合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于它的互适性原则,设计与场所之间可以互相适应,一方面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以设计来适应场所,当然也不排除以场所来适当的调整,来满足设计的目标,这个里边我们通常设计聚焦的是后者,忽略的是前者的研究。如果做的好,中国人一直在强调四两拨千斤,四两能不能拨千斤,如果知道顺势而为,顺规律而为是可以实现的。我们今天可以用这样一张简单的图来表达我们如何实现四两拨千斤。项目、场所、场所项目,场所的评价是前提,生态的评价,生态的敏感性的评价,场所的适应性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会形成对应的设计策略,这个设计策略就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谓的泛概念,而是特定的对象。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穿多大鞋,42码的鞋究竟是不是适合你,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用自己的脚去试,我们的场所不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方案,在诸多方案中间一定会有一个最为适合的方案,那是哪一个呢,我们就通过一些办法去计算,通过耦合和耦合度来描述方案对场所的适应。任何一个场地可以有N个解,终究有相对更好的解。在我们的方案优化必选中间,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
我这里的图片我们说耦合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场所和设计之间的和谐,还在于实现减量的设计,好的设计就是不花力气。好的婚姻也是不需要口水的,我们有许多人是妥协的,今天家庭的圆融来自哪儿,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取得妥协,人与环境之间没有什么妥协可言,环境不会妥协,环境只会按照规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以粗略的心态来对待你的设计对象学会妥协。我估计东西方人是一样的。
集约化的思维方式太重要了,风景园林人,我经常说我们游走在科学与艺术两级之间,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系统思维的模式,要学会多级复杂的矛盾中找到方法,两级分裂很麻烦。如果说你能在多级之间寻求平衡,那是一种智慧。集约化的思维在追求,全生命周期内的产出最大化,这个我不展开,大家能够理解。另外一个集约化的思维,还在于合理的控制资源和投入的消耗、程度。这个待会儿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一下,除此之外,最小化的干预是智慧的设计,也就是说不一定是堆砌,不一定再是伤筋动骨,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倡导集约化的思维,刚刚讲的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四个层面二级因子、三级因子,其实都有不同的权重,不是等量的,如我们各位的家庭一样,如果这位女士很强势,你的先生在家里,他的作用地位,如果你家庭是1的话,这位太太如果是0.8,先生可能就是0.2或者是0.1,因为还有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系统里面,总量平衡的条件下是有权重的,环境中间更是如此,我们不可等量使之。整体与局部之间是需要智慧判断的。我们把握准确才能够了解它。
第三个问题分享一下景观生态学和景园生态。我们今天使用的相关原理还是软件也好,都有它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个刚刚你也说到的话题,我们所处的区域过去30年,大家可以看到长三角的发展,今天成为中国经济贡献产出最大的地区,其实它的环境代价也是惨痛的,我们可以看到1980年时代,苏州无锡之间还是小的斑块,看了10年以后红色加大了甚至于长出一些触角,再看20年以后这个红色越来越大,周围有许多红的小点点,又过了8年,整个环太湖的东北岸是红红的一片,在座的各位你们有多少人看过一个肺癌患者的胸片,如果你见过的话,这个相当于癌症的早期叫原发灶,手术以后可以放化疗,可以保持至少5年,回家一想还有5年可以混。这个时候告诉你不好说了,把家属叫进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还有转移灶。到了这个时候医生就皱眉头了,你转到上海或者是哪个医院看,这个时候医生把家属叫进来,他想干点啥就让他干点啥吧。如果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边缘,我们还在大把数着钞票的时候其实很危险。
这就是我们赖以自豪的长三,这是我们非常引以为傲的沪宁线,牺牲环境发展真的谈不上集约。中国的问题也很复杂,世界上也有许多痛苦的类别,自然系统和建成系统研究共同构成了当代风景园林学的研究视野。我们只有我们的研究在地景的概念下,不能再是园的背景下。关注尺度变化差异性、复杂性可能对我们非常之重要。这是关于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我们今天说到的用GRS的手段都一样,全世界大家都在走这样一条路径,最终追求一个生态敏感性项目的适应性。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可持续技术,可再生材料等等。关于水的问题很敏感,我在5年前开始关注水,关注需要水的问题,不是纯粹大海绵的概念,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做的办法,我有对于城市道路有一套生态系统,从路面收水用水储水都有,这是我们的系统,也申请了国家的专利,这是大雨之后媒体在采访我,我的路一侧没有水,我的路底下的土壤含水量比对面的土大30%,一场大雨地表流70%控制,我通常只有60%的收水率。如果满负荷的话30%肯定是浪费的,一年之间通过大量数据传感器的表达,只有5天是满的。低维护技术也是如此,这是我的设计理念,我大量遵循自然植被的规律,免维护,我主张免维护,我的所有项目里面比较喜欢用钢结构的东西,甚至不锈钢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做呢不用油漆,不用铺装,免维护。若干年以后,构成我的东西已经得不到当事人的认可,可以拿回去回炉,还可以再用。数字技术。
最后我简单说一下,刚刚我们结束了第二届数字景观国际研讨会,有6个国家200多位的学者济济一堂,我们来探讨量化研究的这么样的意义。21世纪毕竟是个大数据的时代,不仅仅是工具的革命,更是规划设计思维的革命。依旧是感性与理性交织,定性与定量交织,最后在或然与必然之间追求平衡,所有的数字就是唯一,这不是风景园林学追求,恰恰在于或然与必然之间偶然的效果和必然的结果之间是风景园林师智慧值得施展的地方,我们说东西方智慧都是智慧,西方人讲究东西归纳,东方人更讲究系统,只有东西方携手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归属,不存在谁高谁低,我不主张说西方的是科学是机械的,我也不认为东方思维一定就是科学,我认为东西方的互补就如中医与西医的互补一样,可以解决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人的外部生存环境的问题。人的思维是我们今天风景园林变化的必然,这都是我们的设计,没有今天的数字技术我也没有办法呈现这样的状况。东南大学有一个,我自己看来在世界范围内拿的出手的数字实验室,我的搭建,我的系统更多是依托于我们这个学科要做什么而搭建的,今天数据的测量、测控,包括我们的研究生教学都是这么去使用,我是先研究生后本科生,迄今已经10年,今天利用物联网技术把施工现场,所有项目里的数据全部适时传感器传回来,为下一个项目做储备做研究,这个是我们现场传感器雨量剂等等,都是公众网络,我设计回来。我每天都有这样的数据,可以精确到10,也可以放大到年,对照组之间数字是多少,这么多年来风景园林因为我们靠苗树,我们老淹没在口水战之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希望通过各位同仁的努力,把这个推向影像可表述。
数据的分析评价技术,今天我们说很广泛的使用,也非常奏效。这都是我们项目里的运用,从分析一直到后期的建造都有很好的意义,我们也希望欢迎各位2017年到东南来参加第三届数字应用国际研讨会,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传统的,但是都是利用数字技术辅助下做的,多高的高度形态好,另外工程量小,对环境的破坏扰动最小,我们都是通过精心计算而生成的,不再是传统的计算,但是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证明我们老祖宗的技术同样是伟大的,只是无法精准的表达,这是我们计算的过程,包括今天用一些挖机,除此以外我们的技术一样。
最后用一句话,我认为风景园林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当代技术科学的介入,定性与定量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应当是风景园林未来发展的阶段。数字技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避免盲动、盲从。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谢谢各位。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