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花园——城市邻里生活与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2021-12-11阅读:2136发布:黄艳来源:中国艺术,2020年06期作者:黄艳

1  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

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紧凑化发展带来了高密度的城市环境,表现为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中的老街区、旧社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这种高密度的建筑格局带来了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隐患。在城市的高密度老旧社区中,居民对于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57.7%的中国社区居民表示对小区的花园有需求,他们需要阳台、入户花园和露台作为家务劳动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历史片区的坤厚里是汉口典型的市民生活街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现有居住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1.1 通道窄,交通不畅

坤厚里里弄社区共有14栋住宅,建筑密度87.5%。住宅之间的主巷、次巷纵横交错,延伸到每栋住宅楼的入口。巷道空间层次单一,尺度不大,主巷3米,前巷2.5m,后巷1.5m。场地中的局部空间尺度过于狭窄,以致于日常生活中存在居民无序交叉出行,混乱使用空间的现象。另外,由于占道问题严重,巷道中偶尔有生活物品、共享单车堆放,巷道上空常常悬挂有居民随意晾晒的衣物,影响道路通行。

1.2 缺乏户外活动空间   

社区绿化率大致为6.3%,人均绿地面积为0.35㎡,缺少景观基础设施。只有主巷和天井中摆放有少量以观赏价值为主的盆栽和绿植,无法为喜爱园艺的人提供社区种植的绿地。除了巷道和天井之外,住户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情感需求和社交活动常常被忽视。社区的居民结构由老人、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构成,社区未能为老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由于缺少公共活动空间,邻里关系淡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

1.3 社区基础设施落后  

坤厚里住宅的楼间距为1.5m或者3m,加上住户自行加建的构筑物,房屋的采光通风效果差。武汉常年雨量充沛,社区雨水排放设施不够完善,排水不畅,地面易积水。社区环境中存在一些干扰因素,如自行车停放,垃圾回收等设施,这些功能设施的位置分布较随意,未能得到整体的梳理。


2 市井花园理念的诠释

在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为了解决城市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师提出应该把市井花园的理念运用到高密度的建成社区中,为市民创造田园牧歌式的都市绿洲。市井花园即重新利用社区中空余的小空间,在窗墙间围绕以绿芜、藤蔓,让居民在庭院中自己造园,自己种植,然后由设计师和住户共同维护这些微景观。这种造园形式在社区、设计师、住户之间创造了多维度的合作与互动,重塑了社区公共生活和邻里关系。另外,各级花园互相连接,贯通到整个社区,创造出一个流动的绿色网架,与城市社区的肌理、结构相配合,形成了都市中颇具人文气息的市井花园。市井花园的社区生态文化体系是城市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延续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价值,创造了全龄化、高效、弹性、安全的公共空间环境,旨在建立一种更具参与性和创造性的社区生活模式。


3 市井花园的空间框架和层级

3.1 四级绿网

在“线性步廊—块状花园—线状花园—点状花园”的空间框架下,四级绿网的景观架构像毛细血管一样覆盖到社区生活街区和里弄巷道的各个角落,形成多层级的、相互贯通的绿地系统网络(图1)。市井花园提供了丰富的交通路径和优质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具有归属感、参与性的健康绿色环境。具体而言,四级绿网的功能体现在居民的日常行为、社区基础设施、绿地空间配置以及社区水环境中。其中,一二级绿网主要起到交通和公共休闲的作用,三四级绿网侧重于社区基础设施和物理环境的构建。

图1.jpg

 

图1 坤厚里四级绿网景观架构

3.2 一级绿网——距离步道

利用胜利街上潜在的绿地空间,配置绿植,增加人行道的宽度,营造休闲步廊。将沿街店铺的立面整改,结合社区的历史文脉,提供商业娱乐休闲。利用沿街的檐下空间,布置座椅等景观设施。在立面上设计竖向分隔的绿植,与地面的软景连为一体。一级绿网的道路起到交通通行的作用,人行道上纵向延伸、相互间隔的铺地和软景分散了人群(图2)。增加种植性景观和互动性景观,让人群、环境与绿植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塑造。

图2.jpg

 

图2 一级绿网

3.3 二级绿网——里弄休闲花园

将社区附近和社区内部的斑块绿地重新规划,并改造社区中闲置的公共空间,营造社区景观系统中的小型休闲广场。二级绿网的斑块绿地起到供人群停留、交往的作用,各个斑块绿地按照错峰模块配置了不同的功能(图3),营造不同主题的社区花园,涵盖老人康体健身、智趣儿童乐园、疗愈花园、水趣书吧、阳光草坪、全季节廊架等功能。树篱提供了互相分隔的路径,帮助人们保持了合理的社交距离,其几何式图案丰富了空间的形式感。居民在树篱之间移步异景,感知社区中的树木、花草,与景观对话。

图3.jpg

 

图3 二级绿网

3.4  三级绿网——里弄步行巷道

在2.5m的前巷中,住宅一层原先的储藏室可以拆除,退让给公共空间,以期让人们在局限的场地内也能享受“微庭院”的绿色空间,架空的建筑一层为了增加室内采光而使用了大面积的开窗(图4)。通过沿用旧巷中的红砖以及灰砖保留了社区的历史文脉,这种“会呼吸”的墙促进了社区的新陈代谢,在通风、采光、雨水利用、减噪、和气温调节方面增加了社区的活力和韧性(图5)。行走其间的居民能感受到两侧砖墙不同肌理的细微变化,同时在白天由强光侧看向弱光侧时,内凹的墙面上有大片阴影,保护了住户的生活隐私。这种红色空心砖墙有收集⾬⽔、疏导⾬⽔的作用,其多孔的构造有利于雨水渗透,收集来的雨水径流可以用来灌溉花园。地面条状的铺地和绿植暗示了社交距离,提供了积极、健康的户外活动空间。

图4.jpg

图4 三级绿网   

 

图5.jpg

图5 会呼吸的墙

3.5 四级绿网——庭院及屋顶绿化

而对于两侧对称坐落着天井的前巷,可采取打开局部天井的方式增大巷道宽度,也可将相邻的天井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庭院空间,作为半私密性的场所(图6)。此外,将屋顶二层的室外平台改造为屋顶花园,并拆除不必要的加建构筑物,营造私人花园,包括庭院花园、屋顶花园、墙壁绿化、窗台种植等多种形式(图7)。开放的庭院花园连接了不同的住户,形成了适宜的景观邻里空间。

在庭院里,每家每户能根据兴趣建造不同主题的花园,体现城市的人文风俗,亦能将花池边缘设计成高低起伏的座椅。在屋顶花园里,运用箱型框架种植蔬菜和花卉,打造层次丰富、物种多样的绿植花圃。庭院的雨水花园和屋顶的排水装置有效地收集利用了雨水。

  

图6.jpg

图6 庭院花园

              

图7.jpg

 图7 屋顶花园


4  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衡量城市空间品质的几何度量指标,通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更好地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和配置,从而指导设计方案的形成。将建筑、道路、绿地的空间几何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用莫兰指数(Moran值)来度量其空间相关性。当Moran值显著低于0时,空间自相关性为负;当Moran值显著高于0时,空间自相关为正。具体而言,Moran值越接近于-1,其潜在空间健康性的数值越高。对于绿地空间来说,斑块绿地的面积越大,形态越复杂,社区空间的健康值越高,可以满足错峰使用的要求。高度相连的斑块绿地健康值越高,同时提高了场地空间的通行效率。规划师根据绿地空间形态配置指标提出合理、健康、高效的绿地空间使用模式,然后由居民结合自家庭院的尺度,设计绿植的空间形态和几何图案。


5  公共健康与生态

  在城市化、老龄化、疾病普遍化的趋势下,景观设计师面临着人群健康危机的挑战,如何打造有益于公众福祉的健康景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市井花园不仅能有效维持公共健康、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播,还对可能发生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和极端天气起到应急调控的作用。本文结合生态技术,提出了有利于社区空间健康性的市井花园七大设计策略,涵盖了水环境、气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环境要素,以及绿化环境、社交距离、心理支持的重要内容(图8)。

图8.jpg

 

图8 市井花园七大设计策略

5.1 采光策略

场地内多为狭长的廊道,且周围建筑较高,部分建筑可利用屋顶折射光线,让廊道获得采光。对于与巷道相连的小天井,可以拆除天井的墙体,为室内提供光照。或者将密度大的围合区域开中庭,在砖墙上设置玻璃幕墙,引入折射光。

5.2 绿化系统策略

在设计绿化系统时,需要考虑地面、垂直面和屋顶面。设计巷道的地面绿化时,使用地被绿植、立体树篱、地面涂鸦进行分隔,让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边界更加柔和。而对于廊道区来说,居民自主利用铁架、玻璃、镂空红砖等元素构建错落的体块,在垂直方向上运用丛竹、青藤等丰富的绿化进行装饰。居民可以在屋顶根据自己的爱好种植相应的蔬菜,完成自家每日的食物生产。

5.3 水环境策略

社区空间的排水设施在四级绿网的各个层级都有布置,从四级绿网到一级绿网的雨水收集是一个前后衔接,由支流到主流的循环利用过程。四级绿网的庭院及屋顶收集来的雨水汇入到三级的巷道,进而汇集到二级的斑块绿地形成自然水景。二级绿网的雨水花园通过起伏的、互相间隔的地形疏导雨水,用绿植分流、净化雨水,还为游人提供了亲水景观装置。二级绿地汇集和储存的雨水最后流向一级绿网的城市排水管道。四级绿网的排水系统能有效解决武汉暴雨季节的区域积水现象,高效地利用社区中的雨水。

5.4 心理支持策略

设计不止关注里弄景观的营造,还要将健康、和谐的人文关怀叠合到公共环境中。结合社区居民生活的节奏和场景,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建设富有人情味、有地域文脉的文体、娱乐社区空间。在道路上设置避雨、遮阳设施,并且配有座椅、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居民可以在绿廊上自由驻足,俯仰天地。

5.5 社交距离

在四级绿网中,通过绿地不同健康形态的设计,对居民的社交距离起到很好的空间暗示。采用起伏的绿坡作为自然间隔的台阶,凹凸的地形限定了安全的社交距离,重新分布了人群。或者在线性的花园中利用绿植或者装置将行人进行分流,使行人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

5.6 热环境策略

在窗口添加遮阳设备来防止室内温度过高。减少砖石等人工硬质铺装,利用水、植被调节气候。在公共场所添加软质景观,绿植形成的生物群落可以维持周围空气的湿度,净化空气,缓解周围热岛效应。

5.7 通风策略

  通过四级绿网通过改善社区通风,达到舒适的温度,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通过在建筑上加建构筑物,形成高差,促使低温空气向高温空气流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巷道里拆除私搭乱建的构筑物形成通风廊道,对于强风区域,通过在节点栽种植物削弱风力,达到舒适的通风环境。


6 时间维度与社区生活

通过实现绿地空间功能模块的错峰设计,从时间的维度降低人群交叉的频率,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增强社区空间的健康性和韧性。坤厚里社区居民的活动可以分为固定时间和灵活时间两大类,除了上下班、健身锻炼以及一日三餐是时间安排固定的活动,其他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时间都比较随意。由于街道尺度比较狭窄,所以各种流线难免混杂、交叉。错峰模块的社区生活鼓励居民在不同的时间段到相应功能模块的绿地中休闲运动,各种流线的交叉频率从80%降低到5%(图9)。

图9.jpg

 

图9 社区绿地错峰模块设计

7  邻里方式DIY花园塑造

7.1 参与式设计

设计师需要对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统一布局,在合理配置停车位、自行车设施、环卫设施、排水设施的前提下,选定间隙空间营造不同规模的市井花园,并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模式,要求政府规划人员、设计师、社区居民、园艺爱好者都加入到社区空间规划中。在设计师的主导下,社区居民需要经历调研、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后评价等阶段,社区负责为居民提供土壤、植被、材料和技术支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曾经在他的模式语言中提出让使用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互换,市井花园的营造方法实现了这种参与对象关系的平衡,提高了公众的参与,释放了居民的活力和创造力。居民都能量体裁衣地打造私家庭院,他们既是设计者又是使用者。

7.2 私家造园

居民可以在已经有的庭院尺度上设计、建造花园(图10),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配置植物和材料,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在天井内设置楼梯,配置篱笆和小路,种植组团植物,设计艺术小品,放置休憩座椅等等。结合四季变化,将树、灌木、花草搭配种植,在窗间摆设盆景,在藤架上围绕紫藤,在间隙处布置池景,赋予庭景以个性化的意象。比如种植芳香类植物,它丰富的色彩和花香能给人的视觉、触摸、嗅觉带去愉悦,起到愈疗的功能。

图10.jpg

 

图10 私家造园

7.3合作式种植

社区共享的花园为种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邻里交流的场所,让园艺成为了一种休闲活动(图11)。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园艺活动,打造观赏景观、疗愈景观、可食景观,并通过与邻居们合作,获得互动式体验。住户可以将宅前的庭院规划为有机的瓜果蔬菜园,从而获得新鲜的食品来源。园艺爱好者也可以在社区共享绿地上摆放种植箱、花盆,将果树、浆果灌木、蔬菜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种植,在合作中互相交流,促进邻里和谐。合作式种植建立了社交的纽带,让社区居民重拾田园野趣,实现了城市人对农耕精神的继承。

坤厚里社区居民中老人和孩子的比例较大,他们能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享受到社区公共景观的包容性、全龄化、平等性。用科普标识为孩子提供博物教育,介绍二十四节气下的植物类型,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求知欲,同时为他们提供涂鸦墙,沙坑等游玩设施。为老人提供农耕体验区和康体健身设施,他们可以在闲暇时光参与到园艺中,在绿色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图11.jpg

 

图11 合作式种植

7.4 维护与更新

社区居民按照四季变化完成花园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将数字化和个性化结合起来,收获可食用景观,流通共享瓜果商品。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生态堆肥和资源再利用,比如厨余垃圾可以用于修复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坚持垃圾分类回收,实施废旧材料的循环使用,将二手的木材等废弃物改造成小品设施,将水瓶等容器用于灌溉。位于英国南部的BedZED生态社区是世界第一个零耗能社区,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社区的能量来源是树木修剪废料、阳光以及风力。在其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下,BedZED社区相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减少了45%的热水供暖,55%的电能以及60%的用水。


8  市井花园的多重价值

8.1 人文价值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市井花园丰富了他们的视觉和景观体验,让居民逃离日常生活的琐事,沉浸在造园的乐趣中,获得现代都市生活中一份隐逸的浪漫和自由。另外,这种规划方法还提高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可以通过营造私人花园的微小举动为创造可持续性的城市景观结构作贡献。除了提供食物和水源,都市景观对维持公共健康也有益处。绿植能减少大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还能提供疗愈作用,减轻居民的精神压力和疾病,保持居民的身心健康。

8.2 生态价值

面对能源危机、大气变暖等环境问题,市井花园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念。它消融了建筑和自然的边界,将绿色农业和食品供应纳入城市结构,创造了微气候,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迁徙候鸟以及其他生物群提供了栖息之所。市井花园将自然景观叠加到建成的高密度社区中,为城市的理性发展补充了自然人文元素,在城市中创造一种山水园林般的自然景观。

8.3 社会价值

市井花园并非只是景观,还是市民生活的容器,承载了社区内的传统文化习俗,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提供了范式和方向。市井花园让社区生活的各个场景与城市的文化历史、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相关联。它不仅保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街区的人文历史底蕴,还添加了具有山水园林意境的景观,使得社区生活更有人情味。它弥补了社会环境资源分布不公平的弊端,让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公平地享受健康优质的景观空间。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这种景观范式继承了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让人与自然之间互相渗透。


9 总结

高密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人的生活方式是由公私共同构成的,而社区生活是介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生活也是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市井花园重新定义了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形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过渡,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关注人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以及人与城市的共生。市井花园会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它指引社区居民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纽带,塑造出半园半城的浪漫意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 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 罗睿,彭雷.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更新保护研究——以坤厚里片区为例[J]. 建筑文化, 2012(06):162-166.

[3] 赵莹莹. 公众参与理念下的社区花园营造模式研究[D]. 浙江大学. 2020(04).

[4] Baojie He, Jin Zhu. Constructing community gardens? Residents’attitude and behaviour

towards edible landscapes in emerging urban communities of China.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34 (2018) 154-165.

[5]   Rina Ghose,Margaret Pettygrove. Actors and networks in urban community garden development. Geoforum 53 (2014) 93-103.

 

本文系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未来公共空间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THAWJC26)的研究成果。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1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