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农业数字化转型将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1-08-24阅读:1188发布:世界人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作者:荆文娜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并明确表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数字化被看作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科技如何赋能农业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科技企业以及新农人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字科技助力农产品种植提质增效
今年6月,云南昆明滇池古莲村的草莓种植户老张,计划利用夏天的农闲时分,为自家的草莓大棚装上一套自动化施肥和种植决策系统。老张打听了许久,对比了不少供应商,最终选择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智多莓公司来合作。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智多莓公司负责人程飚在去年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程飚参加的多多农研比赛是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导下,由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场开放性农业科技竞赛,旨在探索让更多前沿的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参赛团队需要在120余天的时间里,控制温室环境与水肥,种出品质佳、收益好的草莓。种植季节结束后,参赛团队要在草莓产量、甜度、投入产出比等多个数据维度进行比拼。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赛的不少队伍将数字科技运用于草莓种植中,在生产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均显示出了实际成效。
在由7位瓦赫宁根大学、屯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青年学者组成的AiCU队中,通过一套额外传感器,并利用双层算法单元建立起了更加精准的作物模型。负责每周为参赛队伍提供一次植株、果实等生长数据等农事管理服务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阮继伟表示,在两个种植季结束时,AI队伍的草莓产量平均值高出农人队伍平均值196.32%。从其模型的运作原理来看,即种植者可以使用AiCU的决策系统,在不同种植场景、不同作物中进行部署,何时施肥、施肥多少、是否需要降温/加湿,都可以交给AI,计算出最优解。
在此次比赛中,程飚和团队成员完成了数字农业服务的软硬件开发,以及数据与算法产品架构。目前,他们采取了“社区种植者计划”的服务模式,在农业地区由智多莓投建数字农业服务站,并按照服务面积收取服务费。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云南的怒江州、曲靖市等区域落地。“预计再有3年,团队可以做到千万元级别营收。”程飚说。
微软Azure全球原首席科学家Ranveer Chandra在与多支AI参赛队伍有过深度交流后表示,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草莓种植,并将大量不同的先进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基于这些创新的改变,我们可以种植更加多元化的营养食物。”Ranveer Chandra说,希望参赛团队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项目的过程中,从而为人类技术进步产生更深远影响。
据了解,在去年比赛的基础上,今年8月9日,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启动。这次的参赛选手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6个月内以绿色和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挑战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番茄,并在关键营养元素指标上进行考核。显然,“高产”已不是唯一目标,而是既要“种得多”,还要“种得好”。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何勇表示,“中国的农业产业正发生巨大变化,催生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数字技术、前沿的农业和食品技术将推动传统农业一步步迈入领先的现代农业。希望通过这类比赛,鼓励更多科技力量推动中国农业加速发展。”
数字农业的地方实践正在有序铺开
上述探索创新只是数字科技赋能农业的一个缩影。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在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方面,我国已做出诸多探索,且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建设100个数字农业项目。先后在天津、上海等5个省市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分品种、分类别地开展了专用传感器、传输设备、控制设备及相关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过程全程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农业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绿色农业数字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只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如今,在数字科技的助力下,小到农作物种植及管理,大到产业模式和产业链的发展,数字科技已从各个方位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
近日,山东泰安新泰的移动云农业项目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这是山东移动全面推动“数智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通过“光伏+大棚”的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光伏农业,为3万多亩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子。通过“移动云+技术服务+数据平台”三位一体综合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该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的价值已初步显现:新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均收入达4亿元,打造转型升级新业态;该园区农业收入1.5亿多元,可解决1000多名农民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约6万元,树立了群众致富增收样板,成功为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助力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可复制案例。
数字农业发展需尽快补齐短板
在看到数字科技赋能农业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该领域发展的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让人们看到一个未来可期的愿景:预测203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以上,将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8.2%,远低于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占全国GDP36.2%的比重。
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在有关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传统农业以粗放型种植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非标准化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想打破这种局面,有关专家认为,我国还需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打造高质量高价值的农业品牌。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要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制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可溯化,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
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窗口期,数字农业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技术叠加互联网平台形成合力,将大大推动农业变革,加速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