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顶层设计出炉,市场崛起支撑“双碳”目标

2022-03-24阅读:1746发布:人居要闻来源:中国网

  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备受瞩目。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氢能产业顶层设计落地,这也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了解《规划》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于《规划》发布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如何推进氢能产业链的完善与建设、如何规范产业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介绍,本次发布的《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N”之一,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供给端,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二是能源消费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源头上加强管控,严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赋予了氢能清洁低碳这一关键属性。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范围,有序开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够显著降低用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工业生产过程,氢气是重要的清洁低碳工业原料,应用场景丰富。通过逐步扩大工业领域氢能应用,能够有效引导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规划》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四大具体任务

  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各关键环节,以及氢安全和公共服务等,《规划》提出了4方面任务。

  一是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二是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统筹规划加氢网络,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三是稳步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商业化发展路径。

  四是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氢能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性电价等政策;建立完善氢能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多元应用等领域标准;加强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监管。

  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攻关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市场应用中迭代升级,才能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换,从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王翔说。

  据介绍,《规划》从四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二是聚焦创新支撑平台。围绕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三是聚焦专业人才队伍。四是聚焦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因势利导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

  王翔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持续加强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有效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需要。”

  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氢能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

  刘亚芳表示,《规划》明确了氢能多元化应用方向,并部署了4项重点示范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大巴/卡车等新能源客货车辆的市场应用空间,探索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扩大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二是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发挥氢能长周期、大容量储能优势,探索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三是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设施,开展氢电融合微电网示范。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

  四是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促进高耗能行业低碳绿色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很多行业在发展之初都存在门槛过低、无序竞争的情况。那么,想要避免氢能行业出现一哄而上、低质竞争,应该怎么做?

  对此,王翔认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规划》统一部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严格落实能耗管控责任和生态环保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运营标准规范。牢牢把握氢能安全生命线,加大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管理力度。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此外,他还强调,各地方要切实履行本地区氢能产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相关文章

“新宠”氢能的未来之路如何前行
近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嘉兴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正式召开。行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代表、示范应用企业负责人围绕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构建地区氢能产业生态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共谋氢能全产业链的突破与发展。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8-11
警惕氢能产业重复建设抬头
新兴产业的重复、雷同建设应引起重视。去年9月份我国公布燃料电池汽车扶持政策后,各地发展氢能的热情高涨,至今已有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规划的产业规模达上万亿元,已建成30多个氢能产业园区。目前来看,规划的燃料电池、车、站的数量远超市场容量,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大。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8-13
氢能多元应用场景可期 上市公司密集布局
近期氢能概念升温,部分上市公司短期内股价异常波动,已经引起监管层的注意。8月17日,氢能概念股厚普股份收到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氢能业务相关情况。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8-19
服务双碳目标,海南启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专项行动
近日,记者从南方电网海南电网公司获悉,为全面融入和服务自贸港建设,该公司将加快推动海南500千伏主网架规划建设,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省建设,开展东屿岛零碳、五指山微电网、储能示范等一批典型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启动新型电力系统调控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双碳”目标的标杆。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8-25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0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